心性为一
书籍:中国儒学百科全书
心的本然状态与人的善性是一致的。南宋杨简的心学命题。杨简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和心性同一说,主张心、性无可区别。而“人性本善、本神、本明”(《慈湖遗书》卷九),“人皆有至灵至明、广大至智之性,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求自根自神明”(《慈湖遗书》卷二)。而性根系于心。只要保持心的寂然不动之本然状态,即可维持心性为一。杨简认为心性为一的本然状态遭到破坏,缘于意念活动。他说:“人心本正,起而为意而后昏,不起不昏。”(《慈湖遗书·诗解序》)心中起“意”(念)就会使本心之“正”之“明”之“通”受到昏蔽。故他又说:“通则为心,阻则为意。”“微动意焉,为非为僻,始失其性。”(《慈湖遗书》卷九)有了意念就会失去人心之善的本性。重新达到心性为一的途径是通过“不假外求”的道德自我修养,冲破阻碍,达到“心通”,“其心通者,洞见天地人物尽在吾性量之中,而天地人物之变化,皆吾性之变化”(《慈湖诗传》卷一)。杨简的心性为一的命题显然是受佛教禅宗“明心见性”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