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好恶就尽了是非
书籍:中国儒学百科全书
好恶情感产生并包容全部是非观念。明代王守仁关于良知基础是道德情感的命题。语出《传习录》下:“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即是是非观念,而是非观念的基础则是好恶的情感。好恶情感能够产生、包容全部是非观念,有了是非观念即可以认识、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件。将道德观念与人心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把它们与心之外的客观观念联系在一起,是心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情感,即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开端,将它们充实拓展起来,即可实现仁义礼智。守仁的只好恶就尽了是非,是对孟子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他突出了是非观念(智)的地位,认为它是其他道德观念的基础,而是非观念又以好恶的情感为基础。这样他就把道德的基础彻底落实到人的内心而不是天上,落实到情感而不是理性,从而显出他心学思想的特色。它一方面与朱熹以客观的天理为道德基础的理论相区别,同时也与康德式的以人的理性为道德基础的理论相区别,具有主观先验和非理性的因素。这个思想对于儒家道德律令来说,是更主观、更虔诚了。它的一个不言而喻的设定就是,只有符合儒家是非观的情感才是人们的真实情感,从而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检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将不符合儒家观念的东西全部排除。然而它毕竟突出了主观性,把是非观念落实在个人的好恶之情上,所以也就有可能成为具有异端思想倾向的人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