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
书籍:中国儒学百科全书
清中叶散文流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皆为安徽桐城人,故名。雍正、乾隆之际,方苞以古文义法在文士中久已不讲,于是合文统与道统为一,首倡古文义法说。认为“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他之所谓义,讲的是文章的内容,主张为文须“本经术而依于事物之理”,“约六经之旨以成文”(《方苞集》卷六《答申谦居书》)。所谓法,则是指文章的形式,追求的是文字的“雅洁”,谋篇布局的“得所当”。方氏的文学主张,一则以推尊儒学道统,适应了清廷强化思想控制的需要,再则它也确实概括了历代散文在艺术技巧上的若干成就,因而在雍乾间文坛不胫而走,从而使之成为桐城古文的开派宗师。刘大櫆继起,接过方苞义法说并加以发展,刻意于文法的讲求。认为:“古人文字最不可攀处,只是文法高妙。”又说:“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论文偶记》)主张从文字音节等修辞手段入手,进而把握文章的神气,以期合神气、音节、字句于一体。姚鼐从刘大櫆游,他将方、刘文论系统化,提出合义理、考证、文章于一堂的文学主张,并以所辑《古文辞类纂》为示范,使桐城文派格局最终确立。至此,方、刘、姚鼎足峙立,并称桐城三祖。桐城派复古明道的文学主张,顺应入清以后儒学的演进趋势,不惟决定了清中叶散文的发展方向,而且其影响迄于晚清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