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逢

【生卒】:1584~1675

【介绍】:

明末清初理学家。字启泰,号钟元,晚年自号岁寒老人。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保定)人。因晚年讲学于夏峰(今河南辉县),学者尊为夏峰先生。因朝廷屡征而不就,人赞之谓“孙征君”。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因反对宦官专政,甘冒危险营救东林人士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节操声誉震天下。清兵南下,他率容城百姓抗击清兵,保全家乡人民生命财产,后又转至五公山避地自保,为时人敬重。明末屡次拒仕而归隐,结社讲学著述终生。因他高风亮节,学问渊博,因人施教,注重实行,四方学子慕名求教。清初北方学者奉为泰山北斗,且有“中原文献”之誉,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为三大儒。

孙奇逢的学术思想及其特色:①折衷调和倾向。他认为朱学、王学各有长短,而思想文化构成如同“五味调而成羹”、“八音谐而成乐”、“四时备而成岁”,必须兼容并包。他评价朱学“知人知反(返)而求之事物之际”,王学“使人知反而求之心性之中”(《年谱》),而根据当时学术走向空疏之时,“天下之虚病不可不补”,主张“以实补虚”、“相济为用”,由此反对“顿悟”和禅化。②既承认“性灵”又主张重于实用,要求学人应“经世宰物”,官吏应具“经纶天地、宰割民物”(《中州人物考》)之才,治学必须“躬行实践,舌上莫空谈”(《孙征君》),理财治生亦为治国的实用之道。他提出“理学、节义、事功、文章总是一桩事”(《夏峰先生语录》),事功与理学相兼才为“真理学”、“真儒”。在知行关系上,尤重于行,强调“行足以兼知……知不足以兼行”(《年谱》),反对以知代行。③重视史学研究和学术思想史研究。他研究历史人物、编纂地方志,辑创业和中兴君臣事迹,“景前事以为师,综后事而有据”(同上)。所著《理学宗传》为古代学术思想史之先驱。④宇宙观则主张理气共生同行,“其主宰处为理,其运旋处为器”(《夏峰先生语录》),持“道不离器”、“性不离行”、“道在日用饮食”(《年谱》)之说。他认为天道变化“皆造化自然之数、一定之理”,并非圣人安排,而是从无到有、阴阳消长循环无穷,由此得出“天人有交胜之理”,在困难中不屈从天运而“必尽变化持守之道”(《读易大旨》)。他指出,“《易》道本之天地而实具于一人之心”(同上),依此肯定汤武革命,反对残暴统治。

孙奇逢私淑东林,长期讲学,当时北方学者大多出其门,其躬行实践之说产生巨大影响。学生中著名的有:汤斌,官至工部尚书,颇多政绩;费密则终生治学,倡导“力行”“实事”,为颜李学派之先驱。孙奇逢以实补虚、学以致用思想,推进了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高涨;其学术思想史研究,为后人总结宋明理学之先驱,并有所启迪。

孙奇逢著作宏富,有《理学宗传》、《四书近指》、《读易大全》、《书经近指》、《日谱》(已佚)、《畿辅人物考》、《中州人物考》、《甲申大难录》等165卷。后人编有《岁寒居文集》16卷(即《夏峰先生集》)、《孙夏峰先生全集》96册、《三贤集·孙征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