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瑜

【生卒】:1600~1682

【介绍】: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楚屿,又字鲁屿,号水。日本学者私谥文恭先生。浙江余姚人。出身于官僚士大夫家庭。9岁丧父,家境不好。少有济世志,但逢时事大非,遂无心于富贵。朝庭多次征用,均不就。明朝灭亡后,力主抗清复明。因拒绝南明朝庭的征用而获罪,逃往舟山。此后在浙江和福建沿海以及日本、越南、暹罗等地流落15年。顺治十六年(1659),参加郑成功攻打长江下游诸城的军事活动,先后攻克瓜州、镇江,但最终失败。朱之瑜见大势已去,遂东渡日本。1659年冬至1665年6月定居长崎。1665年7月,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为宾师,移居江户(今东京)。与日本各界人上广泛接触,传播中国文化,受到学者的敬重。享年82岁。其著述经德川光国整理,源刚条刻印,成《朱舜水先生文集》28卷。源刚伯另辑成《朱征君集》10卷。后来,稻叶岩吉将二本合刊,编成《朱舜水全集》。1913年,一浮整理编辑成《舜水遗书》。1962年,由朱谦之在对各种版本进行校勘后,重新编排成《朱舜水集》,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朱之瑜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官僚士大夫造成的。他们腐败自私,欺压民众,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民心的背离。满清贵族也是如此,其罪状有十,足以令人人切齿,其统治必不能长久。朱之瑜继承儒家的民本思想,主张以利民为治国之道,因民之利而利之,同时常怀爱民之心,实行不忍人之政。他重视教育,认为敬教劝学是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是为政之先务。通过尊王爱国的教育移风易俗,通过经国理民的教育培养有用之才。在哲学上,他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所批评。认为程朱背离古代圣贤的意旨,离开实际事物谈玄说妙。陆王之非在染于佛氏,其良知有悖于孔子的学而知之。认为道不虚玄,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以实理实学取替玄理虚学。与此相应,为学当有实用实功。如云:“吾道之功,如布帛菽粟,衣之即不寒,食之即不饥。”(《朱舜水集·答小宅生顺问》)巨士鸿儒,应该是经邦弘化者。反对天赋人性论和先验的生知说,认为人性的善恶决定于后天的环境和习俗、教育,舜非生而知之,人人通过努力皆可为之。知与行相比,行更重要,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经与史相比尤重史,“经简而史明,经深而史实,经远而史近……得之史而求之经,亦下学而上达耳”(《朱舜水集·答奥村庸礼节》)。认为做文章须从经史古文中来,但需跳出其外,“至能自开手眼,则《六经》皆供我驱策矣”(《朱舜水集·与小宅生顺》),反对寻章摘句,一味模仿。

朱之瑜居留日本20余年,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注重实际的思想倾向与顾炎武颜元、孙奇逢等人相一致,反映出共同的时代精神,不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学术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上一篇:《论语补疏》(焦循) 下一篇:合二而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