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

【生卒】:1764~1849

【介绍】:

阮元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提供

清中叶学者、政治活动家。字伯元,号云台,一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颐性老人,谥文达。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以翰林院编修,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外而累官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漕运、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内而迭任詹事府詹事、都察院都御史、诸部侍郎、尚书等。道光十八年(1838),以体仁阁大学士告老还乡。晚节自重,著述以终。

学术主张 阮元幼承家学,其父承信,熟悉史籍,究心《资治通鉴》,教以“读书当为有用之学,徒习时艺无益也”(《研经室集·湘圃府君行状》)。后相继问学于乔椿龄、李道南。乔、李皆通经术,为一方特立独行之儒。家学师教,确立了阮元早年的为学藩篱。自乾隆四十五年起,在扬州及京城陆续结识经史学家凌廷堪、邵晋涵、王念孙、任大椿等,为一时学术风气习染,训诂治经,终身不改。他认为:“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诂不明。”断言:“古今义理之学,必自训诂始。”因而主张治经应“推明古训,实事求是”。指出:“余之学多在训诂,甘守卑近,不敢矜高以贤儒自命。”(《雷塘庵主弟子记》)在他看来,汉代经师去古未远,所以其训诂说经最为可信。他说:“两汉经学所以当尊行者,为其去圣贤最近,而二氏之说尚未起也。”(《研经室集·国朝汉学师承记序》)虽推尊汉儒,表彰汉学,但却不做无谓的汉宋学门户之争,既主张“习经传、寻疏义于宋齐”,“解文字、考古训于仓雅”,又主张“析道理,守晦庵之正传”,“讨史志,求深宁之家法”(《研经室续集·学海堂集序》)。指出:“圣人之道,譬若宫墙,文字训诂,其门径也。门径苟误,跬步皆歧,安能升堂入室乎?……但求名物,不论圣道,又若终年寝馈于门庑之间,无复知有堂室矣。”(《研经室集·拟国史儒林传序》)

学术活动 乾隆末,阮元初入翰林院,即奉敕编《石渠宝芨》,校勘《石经》。任山东学政,留意金石碑刻,主持纂修《山左金石志》。嘉庆初,奉调浙江,倡议并主持编纂《经籍籑诂》、《畴人传》、《淮海英灵集》、《两浙輶轩录》、《两浙金石志》、《十三经校勘记》、《经郛》、《皇清碑板录》诸书,立“书藏”于杭州灵隐云林寺。创建诂经精舍,集两浙有志经学者于其中,风励实学,作育人才。汇编汉学著述,辑刻《文选楼丛书》。又集《四库全书》未收诸书,主持撰写《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后再入翰林院,兼任国史馆总辑,创编《儒林》、《文苑》二传,开整理当代学术史风气之先声。嘉庆十九年(1814),巡抚江西,刊刻宋本《十三经注疏》。嘉庆、道光间,总督两广,沿诂经精舍规制,创学海堂,提倡经史,表率一方。主持重修《广东通志》,编写《粤东金石略》、《两广盐法志》。赞助刊行《国朝汉学师承记》,辑刻《皇清经解》、《江苏征》等。

成就及影响 阮元博学多识,尤长考证。以研治经学为主,博及史学、金石、考古、方志、谱牒、舆地、天文、历法、数学、音韵、文字、目录、诗文诸学。著述宏富,多达30余种,数以百卷计。除前述主持编纂诸书之外,主要著述尚有《三家诗补遗》、《考工记车制图解》、《曾子注释》、《诗书古训》、《性命古训》、《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定香亭笔谈》、《小沧浪笔谈》等。诗文杂著,自道光三年起,辑为《研经室一集》、《二集》、《三集》、《四集》、《续集》、《外集》、《再续集》刊行。虽不以专学名家,但主持风会,倡导扶助,其学术组织之功实可睥睨一代。一生或治理封疆,或为官卿贰,清廉勤政,多有惠声。历官所至,究心学术,振兴文教,嘉庆、道光间,俨若一时学术盟主,有“一代经师,三朝耆旧”之誉。

上一篇:王念孙 下一篇:《校雠通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