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识论》
熊十力的主要代表作。有文言文本、语体文本和删定本3种版本。作者1922年秋冬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法相唯识之学,先后有《唯识学概论》3种讲义本。在讲授过程中,作者逐渐脱离佛家立场,扬弃唯识,归宗儒学。1932年,浙江省立图书馆出版是书之文言文本。全书原拟分为两部,部甲曰境论,即本体论;部乙曰量论,即认识论,未及作出。境论部分包括八章:明宗、唯识、转变、功能、成色(上下)、明心(上下)。文言文本出版之后,遭到佛学界人士的猛烈批评,而蔡元培、马一浮等给予了高度评价。抗战时期作者入川,将文言文本扩充、发展为语体文本,1940年印成上卷,1942年印出上中两卷,1944年中国哲学会将其作为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一,交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上中下三卷本(全一册),1947年收入湖北《十力丛书》(线装三卷四册)。其中卷上含四章:明宗、唯识(上下)、转变;卷中含两章:功能(上下);卷下之一含两章:成物、明心上;卷下之二含一章:明心下,并一附录。1952年,作者删其繁芜,但未变卷章次序,削成“壬辰删定本”,于次年自印行世。本书3种版本俱收入湖北教育出版社《熊十力全集》,文言文本和语体文本收入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熊十力论著集之一——新唯识论》,语体文本收入山东省出版总社1989年版《孔子文化大全》。
作者发挥《周易》哲学义理,依据先秦儒学和宋明儒学精义,创造性地重建了儒学思想体系。全书宗旨为“体用不二、心物不二、能质不二、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本来不二”。作者以“本心”为绝对待,遍为万物实体,不仅主乎吾身,而且遍为万物之主。“本心”不是理智的纯思纯知,而是作为万化之原、万有之基的“仁体”。全书发挥了仁的本体论和仁的宇宙观。作者区分了“本心”与“习心”。前者为永恒绝对之本体,后者是与物相对待的心,乃本心之显现或发用。刚健的本心之显现,有摄聚而成形象的动势,名曰翕;有刚健而不物化的势用,名曰辟。所谓心物即是辟翕的势用或过程,而翕辟相反相成,因此心物亦非二物,而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历程之两方面。作者有心物合一的倾向和泛心论的色彩,强调本心之体的翕辟成变、大化流行,反对耽空滞寂。本书发挥王守仁、王夫之的体用观,认为“离用言体”,即于“性体无生而生之真机不曾领会”,反复论述“无体即无用,离用原无体”。体不可说,而用却可说。功夫要在即用显体,从用中悟出本体。宇宙一切原是大用流行,大用流行即是体之显现。吾人不能执此流行者为真实,谓其别无有体。吾人亦不能离弃此流行者,而外流行以求体。本书注重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生意盎然、生机洋溢、生命充实言本体,而由此建构了道德理想主义的形上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