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重塑孔子形象、重释孔子学说宗旨,推行“托古改制”的著作。其弟子陈千秋、梁启超、曹泰等协助编撰。共21卷。始作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光绪二十四年春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刊印。曾两次(1898、1900年)被清政府焚版。民国二年(1913)在上海《不忍》杂志连载。民国九年再版。1958年由中华书局整理重印。
《孔子改制考》力图论证孔子一生皆为“托古改制”而奋斗,孔子托古改制说乃孔子学说的根本宗旨和精华。认为春秋、战国是一个“改制”的时代,诸子纷起都是为了“创教改制”。由于厚古而薄今乃是人之常情,又由于中国上古历史无从查考,于是先秦诸子皆假托古人的事迹、言论来推行“托古改制”。如墨子托大禹,老子托黄帝,许行托神农,目的都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是如此。康有为认为,不仅《春秋》为孔子所作,全部六经皆孔子所作。六经乃是孔子为了“改制”而假托古人的事迹言论来表述自己政治理想的作品。“改制”乃是六经中最重要的“微言大义”。孔子专托尧、舜、周文王、周武王有很深的用意:托文王是为了“行君主之仁政”,志在升平;托尧舜则是为了“行民主之太平”,志在大同。而后者孔子更为重视;孔子托古改制目的在于“拨乱世致太平”。由此得出结论:孔子乃“改制立法之教主圣王”,中国古代所说的先王之法即是孔子之法。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贡献全在“创教改制”,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以“改制圣王”来概括。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改造传统儒学的重要著作,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政治上说,既然“改制”是孔子根本宗旨,那么维新派提倡变法就完全符合圣人之道,这就为正在兴起的维新运动提供了经学的理论依据,剥夺了顽固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借口,对于进一步推动维新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从文化思想方面说,既然六经皆孔子托古之作,所论之人与事皆未必实有,这就使人们对“数千年来共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经典,根本发生疑问,引起学者怀疑批评的态度”(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三)。梁启超把《孔子改制考》的发表所造成的影响比做火山大爆发。和《新学伪经考》一样,此书非纯学术考证著作,所做论证主观武断、穿凿附会之处甚多,不少地方引用纬书更削弱其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