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序》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文集的“序”文。1926年《古史辨》问世,标志以疑古辨伪为主旨的“古史辨派”(亦称“疑古派”)正式形成。到1941年《古史辨》共刊行7册,350篇文章,325万字。第1册由顾颉刚编著,并撰一篇长达6万字的《自序》,“约略做成一部分的自传”,叙述自己研究古史的起因、方法和坚持某些见解的理由。文中列举现今学者对他的诱导和影响,如胡适、钱玄同支持他“敢于把违背旧说的种种意见发表出来”;章炳麟使他知道要“用看史书的眼光去认识《六经》,用看哲学家和史学家的眼光去认识孔子”;他推翻古史的动机则是受《孔子改制考》所载“上古茫昧无稽”的启发,“到这时而更倾心于长素先生的卓识”;而他最得益处是来自罗振玉和王国维的著述。文中又举出古代导引他走上怀疑古史的人,如:姚际恒作《九经通论》,敢于疑“传、注”甚至疑“经”,还敢于批判朱熹、郑玄;崔述的《崔东壁遗书》以“考而后信”的态度,驳斥了诸子百家的传说和神话;宋代郑樵的《通志》,对前人所造之偶像敢于打破,对齐、鲁、韩、毛、郑所解释《诗经》的说法都有批评,主张做学问应融会贯通。故顾颉刚始终肯认:“我的《古史辨》的指导思想,从远的来说就是起源于郑、姚、崔三人的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了胡适、钱玄同二人的启发和帮助。”(《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1930年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2册,又撰写了《自序》。序文对有人批评他“没有结论”、“没有系统”、“只有破坏,没有建设”、“书本材料不足为研究古史之用”等问题一一作答。又指出,他从事的考辨是继清代学者的工作,从消极方面说是替考古学家做扫除的工作,积极方面则是希望替文籍考订家恢复旧产业,替民俗学家辟出许多新园地。1931年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3册,上编讨论《周易》,下编讨论《诗》。他在《自序》中指出:于《易》则破坏其伏羲神农的圣经地位而建设其卜筮的地位,于《诗》则破坏其文武周公的圣经地位而建设其乐歌地位,当然建设并非为自己的创造。1933年顾颉刚请托罗根泽编著了《古史辨》第4册,他照例撰写了“序”文。认为研究古史就应坚决破除偶像,如帝系所代表的种族偶像、王制为政治的偶像、道统是伦理的偶像、经学是学术的偶像。他断定这四种偶像都建立在不自然的一元论上,于是我们的历史一切被其搅乱,我们的思想一切受其统治。1934年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5册。在《自序》中申明自己已超越今古文的门户之见,要用考古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和材料来解释经书问题,“只要我这一册比《新学伪经考》和《史记探原》逼进一层,就可以无愧于时代的使命”。《古史辨》第6册由罗根泽编著,第7册由吕思勉、意书业编著,这两册没有顾颉刚撰写的“序”文。总之,顾颉刚所撰写的《古史辨序》完全反映了“疑古派”的历史观及其辨伪考证的学术进程和成果,观点鲜明,引证丰富,与《古史辨》所集的文章一样,在学术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