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论》

章炳麟的政治、学术论文集。9卷,共63篇,另有正文附录7篇。《太炎先生自定年谱》民国三年(1914)条说:“余感事既多,复取《訄书》增删,更名《检论》。处困而亨,渐知《易》矣。”当时,章太炎正被袁世凯囚禁于北京。他对《訄书》大加修改,更名为《检论》,收入1915年出版的《章氏丛书》。检有检式义,又有检验义,作者取《检论》为书名,意谓书中所论,系经过检验,足为法式者。或以为检为禁义,表明此书系被幽禁时所作。

本书论述的范围非常广泛。卷一论人类与中国民族的起源与形成,卷二论儒家六经,卷三论周、秦、两汉诸子学说,卷四论唐、宋以来思想学术,卷五、六论人口、语言、文字、宗教、风俗诸问题,卷七论政治、经济、法律,卷八论古今人物,卷九总结历史经验,对时局发表意见。

《检论》对儒家的批评已趋淡化,对孔子的评价有所提高。在辛亥革命以前,章氏发表了不少批评孔子的言论。当时只把孔子看做“良史”,在《检论》中却把孔子看做圣人了。称赞孔子编定六籍,“民以昭苏,不为徒役”。“九流自此作,世卿自此堕”,“朝命不擅威于肉食,国史不聚歼于故府”。“不曰‘贤于’,岂可得哉?”(《订孔上》)“圣人之道,罩笼群有。”“洋洋美德乎!诚非孟、荀之所逮闻也。”(《订孔下》)书中以相当多的篇幅论述儒家经籍,研讨“故言”,每有新见。《易论》篇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史,以近代人类学、社会学观点解释《易》。认为《易》并非“讖记历序之侪”,而是社会历史变迁的纪录。《屯》讲的是人类原始时代的渔猎婚媾生活,《讼》、《师》、《比》讲的是私有财产的出现及社会冲突,《履》、《泰》、《否》讲的是国家的正式建立,《同人》讲的是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区别。这些说法,辟说《易》之新径。章氏还指出:“虽成‘既济’,其终犹弗济也。”“‘既济’则踅,‘未济’其恒矣!”对事物矛盾运动的绝对性,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訄书》经过三次结集,形成三种版本,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变化。《检论》是作者在辛亥革命以后被袁世凯囚禁的情况下修改定稿的,所以原《訄书》中鼓吹排满革命的部分文章被刊落,保留的文章也做了不同程度的删革;同时,增加了一些总结历史经验和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新作。本书的基调多低沉压抑,悲观忧虑,已无《訄书》慷慨激昂、朝气勃勃的气象。但对历史经验的冷静回顾,对辛亥革命的深沉反思,不乏可取之处。作者向往民主政治,抨击袁世凯专制卖国,尤为可贵。通观全书,政治色彩较淡,而学术意味甚浓,也有新的创获。

《检论》收入作者手定的《章氏丛书》,有1915年上海右文社铅印本,1919年浙江图书馆木刻本,1924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木刻本。经朱维铮校点,收入《章太炎全集》(三),198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尚书源流考》 下一篇:顾颉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