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骨料(砂子)
粒径在0.15~4.75mm之间的骨料称为细骨料,普通混凝土中所用的细骨料为砂子。砂子分为天然砂和人工砂两类。天然砂是岩石自然风化后所形成的大小不等的颗粒,按其产源不同可分为河砂、湖砂、海砂和山砂;人工砂包括机制砂和混合砂。建筑工程一般多采用天然河砂。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14684一2001)中的规定,砂按细度模数(M)大小不同,可分为粗砂、中砂、细砂三种规格;按技术要求可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三个类别,其中,Ⅰ类砂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砂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的混凝土,Ⅲ类砂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配制普通混凝土要选用质量良好的砂子,对砂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有害杂质的含量、砂的坚固性、砂的碱活性、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等。
(一)有害杂质的含量
用于配制混凝土的砂子,要求其清洁,不含过多的杂质,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但实际上砂中常含有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物、氯化物、黏土、泥块等有害杂质,这些杂质混合或粘附在砂的表面,不仅影响水泥与砂的粘结,严重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而且还会增加混凝土的用水量,加大混凝土的收缩,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硫酸盐和硫化物对水泥石有腐蚀作用,氯化物会加剧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因此,对砂中的有害杂质含量,应当进行严格控制。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14684-2001)中的规定,用于普通混凝土的砂中有害杂质的含量,应符合表5-1中的要求。
表5-1 混凝土用砂有害杂质要求(GB/T14684-2001)
(%)
(二)砂的坚固性
砂的坚固性是指砂在自然环境或其他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天然砂通常用硫酸钠溶液干湿循环5次后的质量损失来表示其坚固性的好坏,人工砂通常采用压碎指标进行检验。天然砂和人工砂的坚固性要求,必须符合表5-2中的规定。
表5-2 砂的坚固性要求(GB/T14684-2001)
(%)
(三)砂的碱活性
当砂中含有过多的活性氧化硅时,在加入混凝土后,可能与水泥中的碱分起化学作用,从而产生碱-骨料反应,使混凝土在硬化后发生膨胀开裂。因此,配制混凝土通常应选用无活性氧化硅的细骨料。
(四)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用不同粒径的砂混合在一起的平均粗细程度。根据砂的粗细程度不同,砂可分为粗砂、中砂和细砂。配制混凝土所用砂的粗细程度应适宜。
试验充分证明:在砂用量相同的条件下,若砂子过细,则砂的总表面积就较大,需要包裹在砂粒表面的水泥浆数量多,水泥用量必然就大;若砂子过粗,虽然能减少水泥的用量,但混凝土拌合物的黏聚性变差,容易发生分层离析,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所以,用于拌制普通混凝土的砂子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
砂的颗粒级配是指大小不同粒径的砂粒相互间的搭配情况。在混凝土中砂粒之间的空隙是由水泥浆所填充,为达到节约水泥和提高强度的目的,就应尽量减小砂粒之间的空隙。从图5-2中可以看出:如果是相同粒径的砂,砂粒之间的空隙则大,如图5-2a所示;用两种不同粒径的砂搭配起来,砂粒之间的空隙有所减小,如图5-2b所示;用三种不同粒径的砂搭配起来,砂粒之间的空隙更小,如图5-2c所示。由此可见,减小砂粒之间的空隙的唯一方法,必须使大小不同粒径的砂相互搭配,这样才能使砂的级配良好。
图5-2 砂子的颗粒级配示意图
(a)一种粒径;(b)两种粒径;(c)三种粒径
配制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砂,当其颗粒较粗、级配良好时,砂的空隙率和总表面积均较小,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水泥,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还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严格控制砂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具有重大的技术经济意义。
砂子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常用筛分析的方法进行测定,用细度模数来判断砂子的粗细程度,用级配区来表示砂的颗粒级配。筛分析的方法是用一套方孔孔径分别为9.5mm、 4.75mm、2.36mm、1.18mm、600μm、300μm和150μm的7个标准筛,将500g干砂试样依次过筛,然后称量余留在各筛上的砂质量,并计算出各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分计筛余量占砂样总质量的百分数)及累计筛余百分率(各筛和比该筛粗的所有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砂的筛余量、分计筛余百分率、累计筛余百分率的关系,如表5-3所示。
表5-3 砂的筛余量、分计筛余百分率、累计筛余百分率的关系
注:a=m/500。
根据砂的累计筛余百分率,可以计算出砂的细度模数,划分砂的级配区,以评定砂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
砂的粗细程度用细度模数(M)表示,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砂的细度模数(M)越大,表示砂子越粗。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 14684-2001)中的规定,粗砂的细度模数为3.7~3.1,中砂的细度模数为3.0~2.3,细砂的细度模数为2.2~1.6。普通混凝土用砂的细度模数,一般应控制在3.5~2.0之间较为适宜。
在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14684-2001)中,对细度模数为3.7~1.6的普通混凝土用砂,根据600μm筛孔的累计筛余百分率分为三个级配区,见表5-4和图5-3所示。普通混凝土用砂的颗粒级配,应处于表5-4或图5-3的任何一个级配区内,否则认为砂的颗粒级配不合格。除4.75mm及600μm筛外,允许有部分超出分区界限,但其总量不得大于5%。
表5-4 砂的颗粒级配区(GB/T14684-2001)
注:1.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中所列数字相比,除4.75mm和600μm筛孔外,可以略有超出,但超出总量应小于5%。
2.1区人工砂中150μ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85~100,2区人工砂中150μ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80~100,3区人工砂中150μ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75~100。
图5-3 砂的级配曲线
工程实践证明:处于2区级配的砂,其粗细比较适中,颗粒级配较好。1区级配的砂,其粗颗粒含量较多,属于粗砂,拌制的混凝土保水性较差。3区级配的砂,其细颗粒含量较多,属于细砂,虽然拌制的混凝土保水性和黏聚性好,但水泥用量大,干缩性也较大,容易产生微裂缝。当采用1区砂时,宜适当增大砂率,以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当采用3区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以满足混凝土的强度。
普通混凝土用砂的级配必须合理,否则难以配制出性能良好的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如果砂的级配不良,可采用人工掺配的方法加以改善,即将粗砂、细砂按适当比例掺合使用,或将砂进行过筛,筛除过粗或过细的颗粒。
(五)骨料的含水状态
骨料的含水状态,一般分为干燥状态、气干状态、饱和面干状态和湿润状态四种,如图5-4所示。干燥状态的骨料,其含水率等于或接近于零;气干状态的骨料,其含水率与大气湿度相平衡但未达到饱和状态;饱和面干状态的骨料,其内部孔隙含水达到饱和,而其表面干燥;湿润状态的骨料,不仅内部孔隙含水达到饱和,而且表面还附着自由水。
图5-4 骨料的含水状态
(a)干燥状态;(b)气干状态;(c)饱和面干状态;(d)湿润状态
骨料的含水状态,对于计算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准确称量各种材料,确保混凝土的材料比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筑工程中,一般以干燥状态的骨料为基准;而在水利工程中,常以饱和面干状态的骨料为基准。
1.砂的含水率与其体积的关系
砂子的外观体积随着砂子的湿度变化而变化。假定以干砂的体积为标准,当砂的含水率为5%~7%时,砂的体积最大,比干燥松散状态的体积增大30%~35%;当砂的含水率再增大时,体积反而开始逐渐减小,当含水率在17%时,体积将缩至与干燥松散状态下相同;当砂子完全浸泡水中,其密度反而超过干砂,体积可比干燥松散状态体积缩小7%~8%,如图5-5所示。因此,在进行普通混凝土和砂浆配合比设计时,均应以干燥松散状态的砂为标准计算。
图5-5 净砂含水率与堆积密度的关系
2.天然砂、天然净砂、净干砂
天然砂系指从砂坑中开采出来未经加工(过筛)而运至施工现场的砂,其中含有少量的泥土、石子、杂质和水分等。天然净砂系指将天然砂经过加工,筛选掉石子和杂质的砂。净干砂系指将天然净砂经过烘干后的砂。
以上三种砂是质量不同、含水率不同、状态不同的细骨料,在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定额时,对这三种状态砂的概念不得混淆。否则,将一种状态下的砂体积,换算为另一状态下砂的重量时,很容易出现错误,从而造成材料的不足或剩余。
3.天然砂含水率与堆积密度的关系
砂子的体积随其含水率不同而发生变化,导致砂的堆积密度随含水率不同而改变。天然砂含水率与其堆积密度关系近似曲线,如图5-6所示。
图5-6 天然砂含水率与堆积密度的关系
从图5-6中可以看出:当天然砂含水率为1%~4%时,其堆积密度比干燥状态下砂的堆积密度逐渐减小;当天然砂含水率增加到5%~7%时,其体积膨胀率最大,则堆积密度最小。天然砂的含水率继续增大时,其堆积密度开始逐渐增加,当含水率增大到10%左右时,其堆积密度最大。
因此,在进行各种砂浆配合比设计时,必须注意砂的体积、堆积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抹灰的水泥砂浆配合比为体积比,系指水泥与净干砂的体积比,不能当作水泥与天然净砂的体积比。净干砂、天然净砂与天然砂的关系,如表5-5所示。
表5-5 净干砂、天然净砂与天然砂的关系
注:表中天然砂的含石率为8%。
上一篇:胶凝材料下一篇:粗骨料(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