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义和团大辞典》第170页(1151字)
清中叶由红拳同民间教门信仰相结合的武术结社,山东义和团的组织来源之一。
红拳是长拳(泛指遐举遥击、疾进速退的徒手技击)的一种,武林传说创自宋太祖赵匡胤,或说萌发于陕西关中。清代至近代流传于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亦称“北派洪拳”,以区别于南拳系之洪拳。红拳以十大盘功为基本功法。
基本手法有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八法。拳套分大红拳、小红拳、二路红拳、关西红拳、关东红拳、月明红拳等诸多套路,相传有36种。出手时多拧腰操背,伸膀远击。
步法注重闪展腾挪。内含跤法。
劲力以脆快为主,兼有长劲、柔劲。
红拳本为民间拳种,清中叶,冀鲁豫地区八卦教系统的民间教门将某些红拳拳厂纳为武场,称红拳会,讹为红砖会,或瓦刀社,其“外武内文”的形迹略同于义和拳,成为民间自发反清组织或农村自卫互助组织。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八卦教)教首林清、李文成在河南、北京、山东发动起义,红拳会与义和拳曾参与其事。其着名者如鲁西南城武县由离卦教头目张景文组织的红拳会。
张景文在该县阚家店开客栈,四代传习红拳,收徒众多。其文场离卦教每日早午晚三时,照太阳叩头吸气,口念“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等咒语,兼用“阴阳针”为人治病;武场(红拳会)念咒运气,习练拳棒。张景文于每年三九两月邀徒做会,收纳香供钱。他曾预谋天理教起事,被清当局捕杀。
他的徒众旋即恢复该教文武场,在城武一带拥有100多人,一直活动到1838年(道光十八年)再次被当局破获。惟红拳在历史上由于和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相结合,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上亦显多样状态。
除民间拳厂与教门武场外,有的红拳会以“拜盟”形式活动,被清当局目为“好勇斗狠”的“会匪”。也有些红拳会成为乡团的主干。
太平天国和宋景诗起义时,山东馆陶县某些红拳会众曾充当护城勇,与农民起义军相对峙。甲午战争之后,山东济宁州一带的红拳会适应民众反对洋教、自卫身家的需要而兴起。
该地红拳会中有些是本地拳厂,有些是鲁西南大刀会起义失败后流动来的余部变名,还有的属于江南丰县拳首邵士宣所率领的游民结盟团体。后两类会众在山东巡抚毓贤“改会为团”,默许拳会自卫身家的导向下,纷纷进入村社,附入民团,传授技艺。
由于大刀会众的加入,这类集团除习拳练武外,还增添了吞符念咒的仪式风习。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夏天,济宁、嘉祥、巨野一带的红拳会在邵士宣和巨野县革勇陈兆举等人的带动下,以“奉旨练团”为旗号,掀起打教热潮。
同年8月22日,山东地方当局捕杀陈兆举。秋后,大刀、红拳诸会向山东西北部的平原、恩县、茌平、长清等县流动,和当地的神拳、义和拳交融,汇入了鲁西北的义和团运动。拳术、刀术、气功和巫风,在以神拳为主干的鲁西北义和团的大发展中交错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