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学辞典》第762页(214字)
由小螺菌所致的鼠咬热为螺菌热。
本病潜伏期为1~3周。在咬伤以后,原有的伤口又重新红肿和疼痛,出现水疱、坏死及下疳样溃疡。
局部淋巴结显着增大,有间歇性发热、寒战、呕吐、肌痛、关节痛、各种皮疹、肝脾增大症状,可致贫血和营养不良,血清华氏及康氏反应多假阳性。用血清学方法检查凝集素的存在可确诊。
鉴别诊断主要是与链杆菌病、疟疾、慢性脑膜炎菌血症、野兔热、猫抓热、立克次体及川崎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