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性酸中毒
书籍:儿科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学辞典》第360页(518字)
一种较常见的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肾小管疾病。
临床分为四型:①远端肾小管酸中毒(Ⅰ型):因远端肾小管泌H+及生成尿NH4+可引起酸障碍而致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氯性酸中毒,而尿pH>6,尿中排K+、Na+及Ca2+增多导致低钾、低钠、低钙血症。低血钙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诱发骨病,高尿钙导致肾结石及肾钙化,晚期肾小球受累进入尿毒症。对于不完全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可作氯化铵负荷试验确诊。
②近端肾小管酸中毒(Ⅱ型):因近端肾小管回吸收HCO3-障碍而致病。临床表现为高氯性酸中毒,而尿pH可<5.5,低钾比较明显,而低钙及骨病较轻,肾石及肾钙化较少见,故症状较轻。
对于不完全性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可作碳酸氢盐重吸收试验确诊。③混合性肾小管酸中毒(Ⅲ型):Ⅰ、Ⅱ型的混合,兼有上两型的临床表现,酸中毒较重,并发症较多。
④高血钾型肾小管酸中毒(Ⅳ型):临床上以高氯性酸中毒及持续性高血钾为特点。常伴不同程度的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并伴低肾素血症及低醛固酮血症。本型发病机制不清,一般认为由于远端肾小管排泌H+及生成NH4+功能障碍而产生酸中毒,但同时由于醛固酮缺乏,又导致远端肾小管排泌K+障碍而导致高血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