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犯罪学辞典

俄狄浦斯情结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犯罪学辞典》第501页(570字)

又称伊蒂普斯情意结。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中阐述的一种心理现象。国外犯罪心理学常用语。

俄狄浦斯系古希腊戏剧家索夫克勒斯的剧本中的一个男主角,为了要应验一个预言,他无意中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

弗洛伊德以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行为来说明幼儿的某一生长期中(即俄狄浦斯情结期)性欲的特征。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要求在异性家长身上得到满足,对同性家长抱有对立情绪。宣称这种情结是人的全部潜意识的中心,儿童将来的性格、气质以至精神疾病,主要由这一时期他对这一情结的态度来决定。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冲突在对人类行为的理解中是至关重要的,冲突的成功解决包括压抑对母亲的性欲和对父亲的攻击。儿童时弥漫的性欲受到压抑时只能以泛性的形式表现自身,进行间接或转向的宣泄,即升华作用。弗洛伊德及他的追随者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个人内在的过程引起的。

并由此形成了对越轨行为的两种理论:控制理论和防范理论。控制理论认为,冲动与控制生来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情境因素或加强冲动或加强控制,但决心要由个人来下。

当冲动的力量大于控制时,越轨行为就出现了。防范理论认为,即使当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冲动被压抑时,个人的行为仍然可能是越轨的。冲动虽能被控制,但不会被根除,还可以产生犯罪感和焦虑。

上一篇: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 下一篇:侮辱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