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东西方艺术辞典

屠格涅夫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1325页(821字)

【介绍】: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着名作家。

生于奥廖尔贵族家庭。母亲性情怪僻、残暴,虐待农奴,使他从小萌生憎恨农奴制思想。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语文系读书,翌年转入彼得堡大学文史系。其间曾写出一些浪漫主义抒情

1838至1841年在柏林学习哲学和古典文学,同巴枯宁、斯坦凯维奇接近。回国后,先后结识果戈理、赫尔岑、别林斯基等人。1843年发表了长诗《巴拉莎》,受到别林斯基好评。是年,与法国女歌唱家波·维亚尔多相识,此后经常侨居国外。

1847至1851年间,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刊出《猎人笔记》,创作日趋成熟。1852年因违反禁令,发表了悼念果戈理的文章。被流放一年半。幽禁期间,曾写出着名中篇小说《木木》等,反农奴制倾向日益鲜明。

其后,陆续有一系列长篇小说问世。其中表现“多余人”主题的《罗亭》、《贵族之家》等,深刻揭示了四五十年代贵族知识份子语言和行动的脱节。自1860年发表长篇小说《前夜》起,作家目光开始转向平民知识份子。在其代表作《父与子》中,概括了一代“新人”的本质特征。

但因思想上的自由主义观点,对杜勃罗留波夫等人从其作中引出的革命结论不能接受,遂导致与共事十多年之久的《现代人》决裂。60年代后期,思想发生危机,对反动势力的憎恨和对革命的恐惧都有所增长。

1867年发表的《烟》,既有对贵族反动份子的揭露,又把社会政治运动比作空虚的一团烟。70年代后,其目光转向主张“到民间去”的革命民粹派活动。

1877年发表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通过主人公涅兹达诺夫和沙明等人形象,揭露了自由主义者的伪善,寄托了渐进主义思想。晚年重要作品尚有《散文诗》等,反映了对生与死、人生与艺术等问题的思索。他的作品,反映生活迅速,富于诗意和哲理。尤以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塑造少女形象着称。

风格简洁、朴素、细腻、清新,颇具抒情意味。屠格涅夫生前就已享有国际声望。

上一篇:屠隆 下一篇:铜器铭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