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1264页(804字)
【介绍】: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法国着名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家。
生于巴黎资产者家庭。19岁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24岁通过中学教师就业考试,后在巴黎等地任中学哲学教师多年。1933年去柏林进修哲学,受到胡塞尔、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影响。
一年后回国,形成独自的无神论存在主义体系。此后,一面撰写哲学论着,一面进行文学创作,宣传存在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
1941年获释后,继续参加地下抵抗运动。五六十年代,社会活动频繁,曾一度参加法国共产党,并投身反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战争和抗议美国侵越战争。70年代后,积极支持工人和学生运动,并公开谴责苏军入侵阿富汗。萨特一生,着述甚丰。
重要的哲学着作有《想象》、《想象的对象》、《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等。文学论着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波德莱尔》、《什么是文学?》及《境遇集》等。文学作品为宣传其存在主义思想而写成。1938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恶心》,即以主人公罗康丹日记形式描绘了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和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的空虚、烦恼及对周围事物的厌恶之情。
重要小说还有短篇作品《墙》、中篇《一个头目的童年》和长篇巨着《自由之路》等。其剧作成就亦颇高,创作的11个剧本中,着名的有《苍蝇》,《间隔》、《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肮脏的手》、《恶魔与上帝》、《涅克拉索夫》、《特洛亚的妇女》等,多用独创的“境遇剧”手法写成。
萨特一贯主张“介入文学”,并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宣传其哲学思想的工具。因此,其作哲理性强,象征和寓言手法鲜明,切中时弊。
文风质朴自然,心理刻画细腻,不尚雕琢和浮华词藻,情节境遇荒诞。
其学说和文学作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1964年瑞典皇家学院曾授予其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声明“拒绝一切官方荣誉”而未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