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1185页(1128字)
【生卒】:1881—1936
【介绍】: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遍读诗书经传,尤爱野史杂记。后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深感社会的冷酷虚伪。
1898年后,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江南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赴日学医,因深感激发民众觉悟比医其肉体更为重要,遂弃医从文。1908年归国,从事教学。后应蔡元培之邀,到教育部工作。1918年起,积极参加文化革命运动,参加编辑《新青年》,写小说、杂文。1920年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一面创作,一面同“学衡派”、“甲寅派”、“现代评论派”进行斗争。同时领导《语丝周刊》,指导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编《莽原周刊》,翻译介绍外国文学。
1926年后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政变,大批学生被捕,鲁迅四处奔走,营救无效,愤而辞职。回上海专心着述,编辑《语丝》、《未名》半月刊,《奔流》杂志,《朝华周刊》。同时通过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研究马列理论。
1930年发起成立并领导左翼作家联盟,主编《萌芽》月刊和《文艺研究》杂志,团结进步作家,反对文化“围剿”,同“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人”、“第三种人”进行斗争。1933年被选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执行委员。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这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此后的《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等小说,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战争以前的社会现实,描绘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下逐渐破产的农村、市镇的面貌,以及知识分子的痛苦挣扎。鲁迅的小说大胆正视社会矛盾,开掘深广的历史内容。并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
常运用画龙点睛的白描手法,对话简短传神,描绘真实朴素,语言精辟洗练,形成冷峻深切的风格特征。其杂文尖锐、犀利、泼辣,嬉笑怒骂,不拘一格。
通过抨击时政、鞭挞习俗揭示生活哲理,具有诗的韵味、政论的色彩,开拓了现代杂文的新风。其散文构思新颖独特,多姿多彩,寓意深远,感情浓郁。主要着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遗》,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华夕拾》等。
鲁迅一生着译近一千万字,给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他的着作被译成英、日、俄、法、德等五十多种文字,深受世界人民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