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
书籍:东西方艺术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1179页(605字)
【生卒】:1698—1779
【介绍】:
中国清代中期着名古文家。
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桐城县东乡陈家洲(今属安徽枞阳县)人。青少年即以文名,然屡困场屋,失意终身,沉沦下潦。乡试仅中副榜贡生,赴博学鸿词科试被黜落,后被荐为安徽黟县教谕,晚年以讲学为主,弟子以姚鼐、吴定最为有名。刘大櫆“着籍为望溪弟子”,论文承方苞“义法”之说,姚鼐又推崇刘大櫆,故方、刘、姚并称,均为桐城派重要作家,而刘氏则为承前启后之中坚。
论文以“神气”之论补充发挥方苞的“义法”之说,以“神气”为文章极致,认为“行文之道,神为主而气辅之”。又认为义理虽然重要,但要写成好文章,关键还在于“法”,认为“古人文字最不可攀处,只是文法高妙。
”认为在文章的音节字句的抑扬高下、启承转合之间可以求得文章的神气和奇变。认为“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把文章神气、方法的地位作用推向偏激。
又主张文应贵奇、贵高、贵大、贵远、贵简、贵变、贵瘦、贵华、贵参差、贵去陈言,对文章形式艺术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刘氏论文,补充丰富了桐城派文论。
其所为文,虽有多模拟、少创造之弊,然与方苞文相比仍较为放纵,“瑰奇恣睢,铿锵绚烂”(吴定语)。其因事抒怀之作,时时透露出其怀才不遇的激愤情绪。
着有《海峰文集》8卷,《海峰诗集》8卷,《论文偶记》1卷,约存古文200余篇,诗80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