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东西方艺术辞典

列·托尔斯泰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1175页(1104字)

【介绍】:

列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雅·波良纳。其家是名门贵族。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844年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学习,次年转入法学系。1847年退学回家,试图从事农奴生活改革。失败后,于1851至1854年间到高加索服兵役,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

其间开始创作。1852年在《现代人》杂志发表第一部小说《童年》,其后又陆续完成了《少年》和《青年》。

自传体三部曲通过贵族青年尼古林卡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体现了作家早期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他的批判倾向、道德学说及心理分析特色,已经开始显示出来。此后发表的着名作品还有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歌颂了士兵的爱国主义;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表现了对地主和农民关系问题的关心;短篇小说《琉森》批判了西欧资产阶级的“文明”。

50年代末与《现代人》杂志决裂后,曾出国考察教育,回国后在家乡创办农民子弟学校,同时对哲学、宗教、道德进行广泛研究。1863年发表了被认为是早期创作总结的中篇小说《哥萨克》,表现了贵族阶级“平民化”的思想。

农奴制改革后,托尔斯泰创作进入中期阶段。1863至1869年间,完成了史性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通过历史题材,寻求现实问题的答案。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起宗法制俄国一切旧关系的急剧破坏,使他思想中的矛盾进一步加剧。1873至1877年写成的着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思想认识。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激变,从贵族地主阶级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他抛弃了“伯爵”头衔,按照农民的方式生活。

在论着《我的信仰是什么》及《忏悔录》中,强烈谴责了贵族阶级的糜乱生活,重新检查了自己以前全部的文学活动。然在全面否定当时一切国家制度和教会制度同时,又拼命鼓吹“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的“托尔斯泰主义”。此时主要作品有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和文艺着作《艺术论》等。长篇小说《复活》是其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

1910年,他为摆脱贵族生活而弃家出走,不幸病逝在阿斯达普沃车站。托尔斯泰的创作深刻反映了1861至1905年间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特点,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揭露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表达了宗法制农民的愿望、力量和弱点,因此,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他的作品场景广阔,人物众多,艺术高超,博大精深,对后代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上一篇:列昂诺夫 下一篇:街头女郎梅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