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争
书籍:东西方艺术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1078页(507字)
法国文学界发生的一场关于崇古与崇今的争论。
产生于17世纪下半,持续到18世纪初。自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坛厚古薄今风气一直占上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人提出今人已在科学领域超过了古人,文学艺术亦不能例外。1687年文学家沙尔·佩罗在法兰西学院朗诵他的诗作《路易大帝的世纪》,认为现代作家比古代希腊罗马作家毫不逊色,从而引起轩然大波。着名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当场退席,表示抗议。随后,布瓦洛以荷马和维吉尔为例,提出反驳。着名作家拉·封丹、拉辛、拉布吕耶尔等站在布瓦洛一边,坚持认为古代文学是最高的典范,今人永远不能超过古人。而作家丰特奈尔,法兰西学院的大部分院士及社会上有学问的女士们,则站在佩罗一边,论证今人必胜古人。
双方对垒,陆续发表许多着作、诗歌,相互驳斥、讽刺、攻击。
直到1694年,布瓦洛和佩罗互相让步,两派争论才暂时停息,但问题远未解决。
18世纪环绕这一问题的论争仍不时发生,有时激烈,有时缓和。一百多年后,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作家推翻了古典主义权威,争论才告结束。
古今之争的出现,标志着古典主义的衰落,厚今派的抬头则预示了18世纪启蒙思潮的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