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985页(1250字)
【生卒】:772—846
【介绍】: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遂为下邦人。祖父锽,外祖陈润俱善诗。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及徐州、襄州别驾。
青年时家贫,对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权贵忌恨,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则恪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原则。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美刺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诗歌创作数量丰富,他自己曾将其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对讽谕和闲适诗尤为重视。他的讽喻诗,如《秦中吟》、《新乐府》等,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表现形式上多采用直赋其事的方法,间或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形象鲜明,主题集中,他的闲适诗多抒写对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虽时常表现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纯洁心灵,但不少篇章宣扬了省分知足、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其中一些描写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物的作品,如《观稼》、《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质朴清新,是为佳篇。他的感伤诗写一时感触,而往往有深沉的寄托。
《长恨歌》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中既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导致昏庸误国,讽意明显;更写“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感伤李杨爱情的真挚缠绵,流露出作者的同情。《琵琶行》借一个沦落天涯的弹琵琶女子的一生遭遇来抒发诗人的遭际之感。
这两首长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铺排描写绘声绘色,韵律声调流转和谐,加以多方面的气氛烘托,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
他的杂律诗数量最多,有价值的是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皆以简洁的白描手法,勾画出生意盎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具有“浅近平易”的艺术风格。
对当时后世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白诗部分作品也有意太详、语太露的艺术缺陷。与元稹友善,与之齐名,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白居易散文亦有特色。议论文析理深透,语言明快,如《策林》等。
杂记小品写景状物,旨趣隽永,如《草堂记》等。并有少数词作。
其着述,白居易曾自编《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凡75卷。现在最早的《白氏文集》为南宋绍兴年间刻本。71卷。此外一些白氏诗文刊本内容与此本大体相同。
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以此本为底本,参阅各本,订补辑较,最为完备。清初汪立名刻有《白香山诗集》40卷,仅诗,无文,其中包括辑佚而成的《补遗》2卷,并于原注外增加笺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