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
书籍:东西方艺术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933页(556字)
亦称“元曲”。
中国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产生了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等一批伟大的戏剧家和戏剧作品。700年来不断被改编、上演,有的还流传国外,影响至为深远。元杂剧剧本体裁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脚色有正末、正旦、净等。一剧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脚色唱到底;以正末主唱的称“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元杂剧内容丰富,既有爱情主题,又有反映人民苦难、揭露社会黑暗统治压迫的主题,还有歌颂爱国、反抗民族压迫和投降卖国的主题。
也有个别宣扬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的作品。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元灭宋以后,又以杭州为中心流传各地。
元杂剧作家有文学记载的(包括金末、明初)就有120人左右,现存作品150多种。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开创了与唐诗、宋词齐名的辉煌时代。对后来戏曲艺术和戏曲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明中叶以后,杂剧衰落,其优秀遗产为传奇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