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东西方艺术辞典

西厢记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902页(849字)

杂剧剧本。

中国元代王实甫作。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源出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北宋赵令畴改编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董解元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通称“董西厢”),故事渐趋丰富完整,并有新的意义。王实甫在此基础上,把说唱诸宫调改作为杂剧,又使故事情节进一步完善,使思想和艺术均有提高,遂成此作,习称“王西厢”。

写书生张珙上朝应举,在蒲东普救寺与扶父柩还乡的崔莺莺相遇,一见倾心,产生爱情。适遇孙飞兵围普救寺,要强索莺莺为妻。

崔母声称能解兵围者即以莺莺许之。张生急人之难,写信给旧交白将军杜确,请来救兵,解除兵围。

事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以莺莺已许郑尚书之子郑恒为由,弃约赖婚。

在侍女红娘帮助下,张生、莺莺得以私下结合。在既成事实面前,崔母被迫答应婚事,却又强迫张生上京应试,使莺莺深为痛苦。其后郑恒又从中破坏,几使婚事又成泡影。

终经红娘、莺莺和张生共同斗争,状元及第的张生方得与莺莺团圆。此剧打破元杂剧每剧四折的体例,大部分版本分为五本二十折,或二十一折(有的版本则分出),以巨大的篇幅连演崔张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赞美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保守势力予以猛烈抨击,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主题。作品精心塑造了崔莺莺、张生、红娘和崔老夫人等形象,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全剧结构宏伟而严谨,情节凝炼而富于波澜变化,又善于通过优雅秀丽的曲词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内心活动,极富于抒情意味。

此剧在戏曲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来,戏曲、曲艺改编演出甚多。

此剧元刻本未见,现存多为明人校订本。流传至今明、清刻本不下百种,以明弘治戊午(1498)本、清初金圣叹评点本(即传世的《第六才子书》)较为重要。解放后,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吴晓铃校注本,中华书局出版了王季思校注本。明、清传奇、杂剧改编本和续编本,以李日华《南西厢记》和陆采《南西厢记》较为流行。

上一篇:五音戏 下一篇:吴本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