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
书籍:东西方艺术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844页(438字)
中国戏曲剧种。
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两县及闽中、闽南等兴化方言地区。南宋时,莆田、仙游等地受宋杂剧影响出现兴化杂剧,综合歌舞表白来搬演故事。明初,吸收其他声腔艺术养份加以融化、丰富和提高,“兴化戏”形成。因该戏有7个脚色行当,亦称“兴化七子班”。
1954年改称“莆仙戏”。唱腔以“兴化腔”为主,它以唐宋词曲和俗曲、俚歌为基础,先后受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声腔影响而形成。
曲牌丰富。唱腔结构为曲牌联套体。
演唱方法男女脚色均用真声,有帮唱和帮腔。伴奏乐器原有大笛、吹笛、笛管等,打击乐器有大鼓、文鼓、大锣、沙锣、小锣、大锉等。后又吸收民间音乐和其他戏曲剧种管弦乐和打击乐器。表演古朴优雅,地方色彩浓厚。
现有5个专业剧团,100多个业余剧团,遍布莆田、仙游两地城乡。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代表剧目有《琴挑》、《春江》、《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员与乞丐》等。着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东南亚地区华桥聚居地亦有该剧种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