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781页(703字)
悲剧。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朱生豪译。
收入《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创作于1601年。
题材源于12世纪末某部丹麦史,又根据16世纪末英国有关戏剧改编而成。全剧分五幕。反映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对人生、爱情、友谊等怀有美好感情。他盛赞人生美好,人类是宇宙精华、万物灵长;他与大臣女儿恋爱、和下属建立深厚情谊,均出于民主、平等思想。
父王暴死,叔父继位,母后匆忙改嫁新王,他受到震动。父王鬼魂告诉他自己被兄弟克劳狄斯谋害经过,他痛苦,人文主义人生理想开始动摇。他由为父复仇想到重拯乾坤,觉力不从心,难以行动。
对生死亦产生犹疑。装疯之后,他借戏中戏证实新王为真凶。他以宗教观念为重,在克劳狄斯向上帝忏悔时错过杀机,导致后来误杀奸佞大臣波洛涅斯,引起其女奥菲莉娅发疯致死,其子经国王挑唆与哈姆莱特决斗。
爱情理想破灭,友谊真谛亦被假朋友践踏,人文主义理想遭到现实毁弃。他单枪匹马与恶势力交战,终因寡不敌众,与敌人同归于尽。任务没有完成,其教训将传诸后人。剧作家把一出简单的复仇剧改编成人文主义悲剧,反映了其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该剧情节丰富生动。主人公为父复仇是主线,衬以大臣之子雷欧提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报父仇的情节,后二者复仇的狭隘和犹疑突出了哈姆莱特复仇正义性和坚定性;场面宏阔,包容社会各方面;人物形象塑造真实,各具典型意义;戏剧冲突由外部世界转入人物内心,以独白手法揭示心灵世界。该剧最早由田汉于1921年译介到中国,后经多人再译,不断出现新本,流传甚广。曾改编为川剧,取名《杀兄夺嫂》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