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
书籍:东西方艺术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202页(419字)
又译“高直式建筑”。
欧洲建筑艺术风格之一。12世纪末兴起于法国北部,13世纪至15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地。
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英国的林肯大教堂等。
哥特式建筑以尖形拱门代替罗马式厚重的半圆形拱门。
以尖塔为基本形式。体形长,呈十字架形,立面外表布满轻灵的垂线,细部呈尖状,顶端有造型挺秀的钟塔。
内部框架结构裸露,骨架立面之间是高大的彩色玻璃窗,修长的立柱或簇柱林立;通常饰有各种雕刻和宗教画,多以《圣经》故事为内容,也取市民生活为蓝本。哥特式建筑技术上的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用多向相交的骨架拱券和飞扶壁,构成框架式的承重构架,采用两圆心尖塔,减轻了结构重量,减小了结构体积。哥特式建筑造成一种向上升腾,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
它的影响遍及绘画、雕刻等艺术领域,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