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
书籍:东西方艺术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143页(544字)
语出《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指作品的内容。“志”,指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
“逆”,《说文》解为“迎”、“求”之意。
孟子认为诗中的“意”显而“志”隐,要正确理解作品,以求得作品之真蒂,就必须“以意逆志”。历史上对“以意逆志”的理解,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意”是“说诗者”之己意,所谓“以意逆志”,即以说诗者之己意去逆诗人之志。
汉代经生和宋代理学家多持这种看法。后汉赵岐《孟子注疏》云:“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宋代朱熹注云:“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现代朱自清《诗言志辩》也持此说,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这种看法,强调“说诗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无道理,然不合孟子本意。另一种意见认为,“意”,是指作品之意,即诗人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和思想;所谓“以意逆志”,即以诗论诗,以作品之意,求作者之志。
清人吴淇、王国维均持这种观点。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说:“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这种看法,比较符合孟子本意。
孟子的“以意逆志”,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