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东西方艺术辞典

文人相轻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117页(854字)

文学批评中的一种错误倾向。

语出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所谓“文人相轻”,即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人人自视高雅,谓已为贤,以已之长,轻他人之短。这种盲目崇已,小视他人的现象,自古以来就有,至汉、魏之际更为普遍。

曹植《与杨德祖书》中说:“人人自谓握灵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足见“文人相轻”现象在当时是相当严重的。曹丕认为,要开展正确的文学批评,对作家作品做出公允的评价,必须首先解决“文人相轻”问题。于是他在《典论·论文》中,列举了“文人相轻”的现象,分析了产生“文人相轻”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指出产生“文人相轻”的原因有二:一是主观上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善于自见”,而对自己的短处又“暗于自见”;二是客观上,“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文体多种多样,很少有人能兼善各种文体的写作,这样就必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势必形成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主观上又只见自己之长,不见自己之短;这样就必然要以已之长,轻他人之短。曹丕认为,要解决“文人相轻”问题,唯一的办法是“审己以度人”。所谓“审己以度人”,即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地了解别人。

在看到自己长处的同时,也要承认自己的短处;在看到别人短处的同时,也要承认别人的长处。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避免“文人相轻”的发生。曹丕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唯仁人君子才能做到。

这说明“文人相轻”,就其实质而言,是个文德问题。

“文人相轻”是文学批评活动中的一种极为有害的错误倾向,既妨碍开展科学的、有益的理论切磋和文学评论活动,又无谓地消磨精力;既不利于人,也不利于己,是文人之间的一种自相摧残现象。“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在曹丕之前,从没有人提出过,是曹丕首先从理论上,对这种错误倾向进行分析批判的,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曹丕在文学批评理论上的一大贡献。

上一篇:文赋 下一篇:文从字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