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东西方艺术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70页(1163字)

美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

指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对象化的形象体现。它具体地、历史地显现着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们的崇高思想、意志、情感和愿望,具有一定客观社会生活的感性形象,能激起人们的感情愉悦,让人们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

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生活活动,是主观见诸客观的实际活动,是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斗争过程。社会实践,创造了主体的美,又创造了客体的美。

经过实践这个中介环节,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始终相对应辩证的发展着,美也就在这里生成。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人们为要实现自己的目的、理想,就必须深入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使自己的目的、理想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表现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能动创造性。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最后使自己在和自然的对抗中处于主导地位,成为自然的主宰。

在战胜自然的过程中,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向现实的转化、无限创造的能动性及其在现实中获得的积极肯定,从而产生无比的热爱、喜悦和快慰。生产活动既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和过程,也是人们精神享受的审美对象;生产产品既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审美价值。

在生产中,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由此产生其他多种形式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关系也必须进行相应的革命改造,全部社会关系也都必须进行相应的革命改造。在阶级社会里,代表新的生产力的先进阶级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反动阶级的斗争,是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

这一革命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各个方面。

先进阶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最集中最强烈地表现他们同旧世界的对抗,表现了他们对新的理想世界的革命创造性,具有一种激动人心、感奋人心的力量,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同生产斗争的成果一样,新的社会生活作为社会革命成果也是“物化”着革命实践的能动创造,同样会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是人类对客观社会生活的集中的审美把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能动创造活动的结果,最能体现美的特点和本质。在美学史上,很多美学家都对美是什么作了各种各样的探讨。

亚里士多德从审美对象的形式中寻找美的根源,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本身形式体积的大小适宜和整体的有秩序、比例以及有机和谐。康德从人的内心世界寻找美的根源,认为美是人对对象纯形式的主观感受,美与不美关键在于人心从事物的表象中感觉到什么,而不在于这些事物的存在本身。狄德罗提出了“美在关系”说,认为美都是由人和自然社会事物一定关系产生的,它既外在于人,也必须与人的主观有一定联系。他们所进行的有益探索,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遗产。

由于历史、阶级、时代的限制,他们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都不能上升到社会实践的高度,自然得不出科学、辩证的回答。

上一篇:美学原理 下一篇:美是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