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东西方艺术辞典

科林伍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52页(903字)

【介绍】:

R·G·科林伍德(1889-1943),英国哲学家兼考古学家。

出身名士家庭,父亲是罗斯金的近友兼传记作者。他1912年在津大学毕业后担任研究员和教授职务,直至1941年退休。在母校度过了自己的整个学术生涯。主要哲学、历史学着作有《心灵之镜》(1924)、《艺术哲学大纲》(1925)、《哲学方法论文集》(1933)、《牛津英国史》(第一卷)(1936)、《艺术原理》(1938)、《新利维坦》(1942)、《历史观念》(1964)等。他精通希腊文、拉丁文,作过曲,画过画,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博学多才的学者。科林伍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时期:1912-1927年为早期,这时他接受了唯心论;1927-1937年为成熟期,他的思想仍以唯心论为基础;1937-1943年为后期,他抛弃了某些过于明显的唯心论观点。他一生哲学思想的基调始终是唯心主义的。随着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逐步演变,他的美学思想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在《心灵的思辩》这部前期代表作中,他继克罗齐之后,也把艺术定义为纯粹的想象。与克罗齐的“想象即直觉”不一样,他主张艺术想象不同于知觉,它是一种主动的活动,以美作为自己的指导原则;艺术想象又与推理不同,它既不真也不假,仅仅是表现性的。

此外,科林伍德也不赞同克罗齐的“表现即想象”的理论,认为艺术中的想象总要与艺术中的表现发生冲突,艺术不能满足人类精神的需要,只有在宗教中才能得到解决。到了晚期,他在《艺术原理》中,从多方面向克罗齐靠拢,接受了克罗齐美学的基本命题,即想象与表现是同一的。

认为艺术就是想象活动。通过想象,主体可以把无意识情感提升为自觉情感,使情感获得表现。艺术想象不是对现成情感的单纯表现,而是对情感的探测和完成。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克罗齐首倡表现说,经科林伍德和开瑞特的发挥,影响逐渐扩大,后又被贝尔、佛莱等人发展为形式说,直到卡西尔和苏珊·朗格那里演变为符号说,逐步形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界影响很大的表现主义——形式主义流派,成为美英美学的正宗主流。

科林伍德的表现理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影响。

上一篇:快乐派文艺心理学 下一篇:拉奥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