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勃罗留波夫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26页(729字)
【介绍】:
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
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神甫家庭。1853年在中央师范学院读书时就成为坚定的无神论者。1856年因投寄论文《俄罗斯语言爱好者谈话良伴》结识车尔尼雪夫斯基。1858年主持《同时代人》杂志的评论栏。在50年代与60年代之交,他根据冈察洛夫、奥斯特罗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写下了一系列的着名论文,主要的有《论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什么是奥勃洛莫夫的性格?》、《黑暗王国》、《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真正的白天什么时候到来?》等。杜勃罗留波夫在哲学上坚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影响着人,引起人的感觉。
他的全部社会政治活动,都指向一个目标:反对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他发扬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把美学批评与政治斗争密切结合,发挥文学的思想教育和改造社会的作用。
杜勃罗留波夫提出一系列现实主义美学批评原则。强调艺术作品的主要美学价值是描写的真实性。他对艺术真实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描写现实生活的本质的、有代表性的东西,而不是偶然的表面东西;二是作家对所描写的各种事实和现象提出正确看法;三是“逻辑的真实”,找出事件的内在联系,符合现实生活发展的进程。他把真实性作为评价作品的首要标准的同时,还强调艺术作品应当是思想性、艺术性和人民性的完美统一。
杜勃罗留波夫发展了别林斯基关于人民性的观点,指出接近现实与接近人民是相辅相成的,文艺作品应当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思想和文艺观,对于推动俄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