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23页(1008字)
文论。
中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作。曹丕作《典论》5卷20篇。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载:原书于魏明帝太和四年,刻于石,立于庙门之外,供人阅读。唐时,石刻《典论》亡。宋时有写本,亦亡。清黄奭孙冯翼有辑本。
现存篇章有《奸说》、《内诫》、《论周成汉昭》、《论太宗》、《论孝武》等。《论文》是其中之一篇。因被萧统收入《文选》,故保存完好,流传至今。《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理论专着。
文中关于文人相轻,文学体裁,艺术风格,作家才性、气质,文学价值等,论理精深,见地超凡。指出产生“文人相轻”的原因:一是主观上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善于自见”,而对自己的短处又“暗于自见”;二是客观上“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这样必然会以自己之长,轻他人之短。解决的办法是“审己以度人”。
即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地了解别人。
在看到自己长处的同时,也要承认自己的短处;在看到别人短处的同时,也要承认别人的长处。这样,就能避免“文人相轻”的发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在曹丕之前,从没有人提出过,是曹丕首先从理论上对这种错误倾向进行分析批判的,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是曹丕在文学批评理论上的一大贡献。借鉴前人关于“气”的论述,创立“文气”说,主张“文以气为主”。
“气”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个性,反映在创作上就是艺术风格。
而“气之清浊有体”,千差万别,那么艺术风格也必然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曹丕以气论文,解释作家与作品之关系,肯定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强调创作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是对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的一大创见。它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研究,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后来,沈约、刘勰、韩愈以及清代桐城派,都对曹丕的“文气”说有所借鉴。《典论·论文》关于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论述,也超过了前人的认识水平。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也,不朽之盛事”的着名论断。
曹丕认为文学写作,一有利于治国安邦,二可以流芳千古。
这与前人的看法大有不同。前人只注意到了文学具有修身养性治国经民的道德教化作用,而曹丕不仅把文学写作与政治上的建功立业等同起来,而且把文学写作看成是作家自身价值的体现。曹丕的这一思想值得珍视。它是对作家主体性及其自身价值在理论上的公开承认,也是文学进入自觉时代重要标志。
《典论·论文》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历代文人所重视。在今天,也仍有研究借鉴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