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艺社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协工作简明辞典》第338页(868字)
中华学艺社原称“丙辰学社”,1916年(干支“丙辰”年,故称“丙辰学社”)12月3日成立于日本东京,1920年在上海设总事务所,1923年6月修改社章时改名为“中华学艺社”。
该社由留学日本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高等工业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的留学生陈启修、王兆荣、吴永权、周昌寿、傅式说、郑贞文、陆造时等47人发起组织。于1916年12月3日召开成立大会,通过社章,宣布以“不分畛域,不拘党见,昌明学术,交换智识为宗旨”(后将宗旨表述为“研究真理,昌明学术,交换智识”),执行部推举陈启修为理事,杨栋林为副理事。
中华学艺社是兼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炉的学术团体,除有大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专家学者为其社员外,我国一些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如郭沫若、郑振铎、欧阳予倩等都曾为该社社员或担任其主办的杂志的编委。
该社从1916年成立到1958年终止的43年间,在建立分社组织和开展业务活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从组织方面说,除总社长期设在上海外(抗日战争期间迁至重庆),国内曾在北京、天津、太原、长春、南京、保定、青岛、杭州、南昌、福州、武汉、长沙、成都、昆明、贵阳、台北等地设16个分社;国外也有日本东部、日本西部、美国东部、美国中部、美国西部、法国、德国、英国等8个分社之设。
从活动内容上看,则有年会、编辑出版、参加学术会议及科学考察、普及科学知识、创设学校(创办“学艺大学”、“学艺中学”各一所)、与政府部门(实业部)共同组织工业标准委员会等等。
该社年会独具特点,除进行学术切磋、成果交流、会务讨论外,章程中还规定:“年会为恳亲会,每年举行一次,由董事会召集之,以联络感情……”,在章程中对增强团体的凝聚力有具体的规定,值得今天的科技社团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