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的规律和特点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协工作简明辞典》第50页(887字)
学术交流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有它一定的规律性和特征。
前苏联情报学家A·И·米哈依诺夫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无论是群众性交流手段还是科学交流手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随着新手段的出现,先前的手段并未消亡,而仍在人类交际中保存下来。新手段产生,而先前手段和方法只将部分功能让出,而继续保留下来的这部分功能则更有效地发挥,以后再新的方法出现依然是这样。例如学术期刊的出现,并没有使科学图书消亡;印刷品的出现也没有导致科学家摈弃作品手稿、书信交往等手段;无线电、电影、电视技术的出现,不仅没有把图书(科学上认识世界的工具)排斥掉,反而使图书作用更加有效,使之传播更为广泛。由此可见,学术交流新的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出现,是对学术交流活动方法、手段的不断补充、增强,使学术交流活动更容易、更有效地开展,使学术交流系统更具稳定性。
学术交流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学术交流作为系统是一个广泛的系统,它的内部结构使这个系统对于外界影响异常稳定;2.学术交流系统具有整体性,学术交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各种渠道和手段的算术和,即使系统中的某一部分被取消,也不会破坏整个系统;3.“等级”结构是学术交流系统最稳定的结构,学术交流在自己组织的过程中力求达到最稳定的状态,但这只有当该系统拥有“等级”结构时才能够达到。例如,某学科的学术期刊,经过一定时期发挥其功能后,由其中一些最重要的期刊组成“核心”,在同类期刊中形成了一定的“等级”。
一个学会由于其发展和会员人数的增多,在它的内部会有少量主要科学家形成“核心”,这样就在内部建立了会员之间的“等级”(不是上下级等级的概念)。
国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已经显示了学术交流对启发、联想、激励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信息、学术思想的不断传递和碰撞,必然引发“智慧的火花”,而且在交流的气氛中产生群体效应。这是科技人员为什么始终热恋于学会学术交流的原因,这是学术交流吸引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粘接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