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那狐故事》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希望出版社《世界儿童文学事典》第479页(1662字)

《列那狐故事》是产生于12世纪70年代至13世纪中的法兰西规模最大的叙事讽刺,全诗分27组,共三万多行,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一项主要成果,是流传时间最长最广泛的作品。至于作为儿童文学的古典名着,是20世纪出现了各种现代散文改写本之后。其中以法国作家保林·帕里斯的改写本《英雄列那和他的伙伴伊桑格兰历险记》(1958)最为完整,而中国流行的是女作家玛阿希—季浩的改写本。季浩本采取了原本精彩段落,情节曲折,叙述生动,极富戏剧性,充满了法兰西民族的幽默情趣。这部童话生动地表现了高卢民族长于讽刺的精神,“是一系列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中的第一部”(弗·卡拉别克语)。今人心目中的《列那狐故事》乃是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散文写成的长篇童话故事

中世纪的市民基于本身的经济利益,要求打破领主和教会的文化垄断,于是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流传于法国民间的多组以狐狸为中心的故事诗和书面的动物故事就被利用,将动物人格化,用折光式的譬喻反映了中古欧洲的社会现实,其讽刺之尖刻足以引起市民们的兴趣。以后经几代人的流传,在流传中不断地修改和增补,到14世纪中叶就形成了十万余行的出现了60多种动物的叙事讽刺长诗。这部长篇童话诗融汇了希腊和罗的动物寓言(包括伊索寓言),东方诸国的动物故事以及北欧和日耳曼的动物故事。所以,列那狐故事可视为东西方动物故事的精华荟萃。

列那狐的狡狯特性主要是通过与伊桑格兰狼的矛盾对立中突现出来的。狼吃尽了狐狸的苦头,就向狮王告了状,要求严惩狐狸。狮王召集林中动物审判狐狸。先后被派去传狐狸,但却未能将狐狸传唤到庭,最后是獾设法把狐狸带到了狮王面前。狐狸百般抵赖,结果还是在大家的要求下被定为死罪,临绞刑前,不料狐狸利用狮王的贪财心理编造了个他有一笔秘密的财宝的弥天大谎,果然获得了狮王的赦免,逃脱了惩处。后来,狐狸又被发现对狮王不忠,而这一次狮王更深地钻入了狐狸的圈套,在它的阴谋诡计步步实现中,狼丧了命,狐狸得到了宠幸,以至于被任命为大元帅。

《列那狐故事》经多次加工后,故事很完整,人物性格十分鲜明,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故事的中心情节是列那狐和伊桑格兰狼之间的斗争,力量强大的狼总是为力量小但智谋强的狐狸所战胜,就是狮王也不免在列那狐面前受骗上当。列那狐嘲弄、反对狮狼等的行动,反映了市民阶级反封建的积极一面,而欺凌弱小的行动,则反映了市民阶级上层分子对劳动者压迫剥削的现实。列那狐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它是骑士,同样也是医生,僧侣,巫师,闯荡江湖和耍把戏的人和商人;它既意味着狡猾,也意味着心术不正,放荡虚伪,机灵诈骗和残忍,它一直是智慧强于道德的化身。”(罗·萨巴蒂尔语)列那狐形象的复杂性,正反映了中世纪阶级斗争的错综复杂。这部童话几乎没有肯定什么东西。教会的腐朽、封建制度的没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和掠夺人民,都在童话讽刺之列,只感到这“人间”是权势者和狡智者的横行场所。法国评论家圣—别夫认为老狮王的愚蠢“象征着一个社会的没落和一个世纪的绝望”。(1926)这种否定的彻底性本身恰是市民阶级巨大的喜剧艺术创造力的表现,这正是这部长篇童话思想深刻性之所在。全书最精彩的是《列那狐怎样偷吃》、《伊桑格兰狼钓鳗鱼》、《狮王诺勃勒的裁判》。

《列那狐故事》是一部以动物为主人公的长篇童话,很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所以保罗·富歇等着名儿童文学作家都先后将这部童话改写给低年级儿童阅读。孩子们喜欢通过“真实可信的动物”来理解世界,诚如法国评论家安·拉格尔德所说:“即使是穿上了衣服的动物,也是比神话中的仙女还要真实可信的,这种从现实中产生的直觉(不如说这种经验)表明儿童有理解世界的某种需要。”(1963)。这番话道破了《列那狐故事》受到孩子们锺爱的原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