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行为科学辞典

道德修养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行为科学辞典》第471页(647字)

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而对自己的品行进行锤炼和陶冶的功夫。

有时也指道德情操。古代人们常用“内省”、“自省”、“洁身”、“修身”等表示道德上的修养。在历史上,从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孔子孟子开始,就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以后经过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们程颢颜元等继承发展和不断完善,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道德修养理论。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的品德做起,只有修养才能齐家,然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同时又和儒家的忠、孝等道德规范相结合,曾对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发生过重要作用。当然,其中也包含着中华民族有价值的道德遗产的重要成分。

在西方,古希腊十分强调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后来发展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强调个性解放,对道德上的自我修养有所忽视。

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认为,道德修养对于纯洁和形成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与旧伦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重大区别之一是强调和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它指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人们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得到改造。在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十分重视道德品质修养,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对提高共产党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起了重要作用,周恩来同志曾亲手订《我的修养要则》,作为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的座右铭。

上一篇:道德品质 下一篇:道德选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