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教育出版社《民间文学词典》第333页(947字)
印度古典史诗。
意为“罗摩的漫游”、“罗摩的生平”或“罗摩传”。约2.4万颂,相当于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四分之一强。共分为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后篇七个部分。它同《摩诃婆罗多》一样,是奴隶社会初期的产物,写王国内部争夺政权的斗争和王国之间的交战。
二者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加工、修订的结果,不是个人创作。但它更接近后代作家文学的传统,大史诗有“某某人说”的形式,而它则没有。
它一口气叙述到底,不另标明对话问答。两部史诗在格律上都是32音为一节的颂体,但它每章的末尾都改变格律,这是大史诗所没有的,而为后代叙事诗所袭用。所以它在印度被称为“最初的诗”。(大史诗在古代只叫做“历史传说”,而不叫“诗”;吠陀诗歌更不当作“诗”)它没有庞杂的插话,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写罗摩的一生遭遇,是一篇统一的长诗,叙事诗最初的典范。罗摩的都城在印度北部偏东,他是十车王的长子,在选婿比武中拉折了神弓,娶到大地的女儿悉达为妻。十车王听信谗言将罗摩流放14年立婆罗多为太子,婆罗多认为长子继承才合法,要罗摩复国,未允,他即位时只算替长兄摄政。
罗摩在森林流放,到最荒凉的地方隐居。悉达被楞伽岛的罗刹十首王罗婆那劫去。猴国国王的侍从大颌猴哈奴曼跳过大海找见了悉达,传达了信息又火烧了楞伽城。罗摩为救悉达,同楞伽十首王展开了6次大战,战斗中罗摩受重伤,神猴哈奴曼找到神药,搬去长药草的山头治好了他。
最后罗摩得到大神帮助,在战斗中杀死了十首王,找到了悉达。悉达通过火烧的考验证明了自己的贞洁。此时14年流放期满,他们一齐乘飞车回国,罗摩被立为继承人。罗摩王朝成为着名的太平盛世。
后罗摩听信谣言遗弃了悉达,她生下双生子由蚁垤仙人教养。蚁垤还作长诗《罗摩衍那》教孩子唱给罗摩听,使他认了儿子。悉达投入大地怀抱证明了自己的贞洁。最后罗摩兄弟升天又成为大神。
他们的儿子都成了印度各王国的创建者。这部宏伟的史诗有力地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磨难产生幸福”的主题思想,在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风格朴素、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多用比喻。这部史诗一直是印度古典诗人学习的光辉典范与先驱。
有季羡林的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8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