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民间文学词典

对联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教育出版社《民间文学词典》第118页(369字)

也称“对子”、“楹联”、“楹帖”、“春联”、“联语”、“联句”等。

指张贴或悬挂于楹柱、大门及书画两边的对偶式联语。对联分上下两联,字数不限,但两联要求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有的还配以横披,总括全联意思。它起源于古代挂在大门两旁的桃符。

《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一般认为对联产生于五代。据《宋史·蜀世家》和《蜀祷杌》记载,后蜀主孟昶在广政二十六年(963)岁除之日,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明初朱元璋令公卿士庶除夕时必须在大门上贴春联一首。以后,春节张贴对联便形成了全国性的风俗。后又广泛应用于装饰及交际庆吊。清代福建梁章钜所写《楹联丛话》是较有影响的记述对联的专着。

上一篇:段宝林 下一篇:对偶型谚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