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艺术
书籍:中国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辞典》第261页(633字)
唢呐,俗称“喇叭”,是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唢呐大约在公元3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的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杆上开有8个音孔,杆上端装有铜质侵子,侵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
唢呐艺术丰富多彩。在领奏、伴奏或与锣鼓合奏中,唢呐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唢呐艺术适于表现热烈、欢乐的气氛和雄浑、壮阔的场面,尤其是豪放、泼辣的曲调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又能深刻、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惟妙惟肖地模仿飞禽啼鸣、昆虫轻唱,给人以绕梁三日的美感。
唢呐的独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传统曲目《百鸟朝风》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
庆阳唢呐曲牌丰富,韵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后采录的传统乐曲有1200余首,编入《庆阳地区民间器乐集成》的达496首,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为器乐化程度较高的传统曲牌、民歌变奏和地方戏曲曲牌三类,代表曲目有《披红挂花》等。
陕北老汉在壶口瀑布吹唢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