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辞典

《黄帝内经》

书籍:中国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辞典》第419页(611字)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着作,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其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组成,各有文章81篇,内容涉及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方面。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古代人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用“阴阳”这两个字来概括。“五行”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运用,在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的联系时,当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便是有规律性的活动;当病理的状况下,便是正常规律性的破坏。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两气是产生一切的根源,阴阳四时的变化,是万物生长、衰老、死亡的根本,违背了它,就要产生灾害,顺从了它,疾病就不会产生,这是养生保健的原则。

《黄帝内经》在揭示生理、病理现象和自然界外在环境有关以外,更指出与人体本身内在的情志活动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黄帝内经》始终认为在讨论疾病原因以及保健方法上,都必须充分考虑整个客观内外环境。《黄帝内经》提出了预防医学思想,说有知识的人采取的保健方法,一定是顺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时令,适应寒暑不同的气候,调和自己的情志,不能过喜过怒,并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调节阴阳的变化盛衰,使它相对平衡。

这样病邪无从侵袭,可以延长生命而不易衰老。

上一篇:蒙医基本理论 下一篇:《伤寒杂病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