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
书籍:中国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辞典》第300页(613字)
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约有100多年历史。
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其演出形式除脚踏木梆自拉自唱者外,多为一拉一唱的“二人班”。无论是在城镇码头、乡镇场院或集市庙会设场,都要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一小铜钹、醒木和小皮鼓。
拉坠琴的弦手坐于桌侧,演唱者站立桌前,左手持简板,右手持一根竹棍,随着坠琴的旋律击出鼓点,板击强拍(板),鼓击弱拍(眼),弦手脚梆亦击强拍。简板的持法,要求与肩平,不能过高过低,须敲钹子时,放下简板,拿起棍子。也有的无鼓、无钹,只持简板,右手空着,与左手相互配合,作出各种动作。
专业团队演出时,不设桌子。报幕员报节目后,乐队坐齐,演员持简板入场,举简板击一下,乐队起奏过门,简板随之击打,然后开始唱。3人以上的群口、联唱,简板可以换手,要求统一,有人专击节奏。
坠子的表演身段与动作追求秀气、活泼。手、脚的运用,要出得利索,收得迅速,点到即是。
河南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有长篇、中篇、短篇2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