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杂戏
书籍:中国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辞典》第295页(554字)
锣鼓杂戏是山西省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因演唱时不配丝弦,只以锣鼓伴奏而得名。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
乐队由鼓、锣、唢呐组成,以大鼓主奏,同时承担乐队指挥之责。根据剧中两军对战时的道白吟唱、行军观景、元帅升帐等不同变化,分别使用各种锣鼓点。唢呐只有两个简单曲牌,配合小鼓小钹在武打结尾和摆宴、升帐时使用。锣鼓杂戏的道白很少,在每句话的尾后加锣声。
杂剧为吟诵体,演唱不配丝弦,念多唱少,有“不被丝弦、锣鼓断句”的特征。其传统剧目近百,全系神怪和历史故事;表演动作比较夸张;音乐旋律起伏不大。
锣鼓杂戏一部戏往往分许多场次,故事也较复杂,登台人物多达40余人,每出戏往往要演出4个小时左右。
剧中无论单人表演或多人交战,从脚步手势和刀枪对阵,一招一式始终贯穿拳术动作,形成一定套路和程式。角色均为男性,没有女性。
古老的锣鼓杂戏的演员是世袭制,大多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一腔一调一招一式,都是父辈怎么教,子辈就怎么学,只许悉心模仿,不得任意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