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桄桄
书籍:中国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辞典》第281页(512字)
汉调桄桄,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
唱腔、道白吐字归韵以汉中方言音调(汉水流域群众的语音)为基础,又因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之声,又名“汉调桄桄”。又因其主要板式名称、旋律结构、主奏乐器等,和秦腔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也称“南路秦腔”、“汉调秦腔”。
汉调桄桄的唱腔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体现出陕南地方言乐优雅柔和的特点,旦角唱腔高昂,花脸唱腔多用假声窄嗓,尾音拖腔较长,人称“老少配”。汉调桄桄的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以板胡为主奏乐器,另有京胡、海笛、三弦等与之配合;武场使用尖鼓、平鼓、钩锣、铙钹、梆子、牙子、木鱼等打击乐器。
汉调桄桄的表演追求大幅度夸张,有“箍桶”、“变脸”、“换衣”、“揣火”等许多独特的技巧,还有不少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特有身段。
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700多个,其中本戏560多本,折子戏170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