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
书籍:中国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辞典》第279页(526字)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
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
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
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
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融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篥篥(笛管)历史上曾经用于唐代燕乐和宋词伴奏,并为早期南戏最主要的乐器,而今在中国所有戏曲剧种中,唯独仍为莆仙戏中最古老的乐器,它是早期南戏也是莆仙戏传统音乐最主要的标志。
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80多个。其中,《琴挑》、《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剧目比较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