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简史
书籍:中国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辞典》第199页(506字)
依据在中国河南省舞阳县新石器遗址发掘出土的16支骨笛的碳14测定,中国音乐的历史可追溯至七八千年之前。
这些骨笛音孔的分布表明,中国音乐的水准在当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
秦、汉之后至唐朝的1200余年间,歌舞大曲是中国音乐的主要形式。
进人隋唐时代,这一现象有了改变,佛教寺院的庙会成为平民的音乐活动园地,酒楼食肆亦常有诗歌吟唱。到了宋代,“勾栏”、“瓦肆”、“戏楼”及“茶馆”等地均成为音乐舞蹈艺术演出的场所,并出现了鼓子词、杂剧、南戏等诸多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宋代以后,与“平民音乐”同时得到较大发展的还有“文人音乐”,以琴乐为主,琵琶、筝、笛、箫等乐器也得以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说唱和戏曲的艺术品种日益成熟和丰富,如弹词、大鼓、牌子曲、昆曲等,构成这一时期音乐艺术极为重要的两大载体。
发展比较迟缓的乐器到了清代也开始成熟,以胡琴为主的弓弦乐器在为戏曲伴奏及与拨弦乐、吹管乐的合奏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苏思晟墓壁画——右侧五人,前排三人跽坐,分持竖笛、七弦琴和箜篌,后排二立者,一吹排箫,一为乐队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