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雕塑
书籍:中国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辞典》第133页(603字)
中国的佛教雕塑正式记载是在200年以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约220~280年)记载有“窄融大起浮屠祠内有一尊金铜佛像”,这是中国正史中首次明确的雕造佛像记载。
现存后赵石虎建武四年(338年)金铜佛像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佛像,标志着定型化的单独佛教雕塑已普遍出现。
印度佛像传入中国后,适应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作了改造。早期佛教造像,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
北魏孝文帝(467~499年)亲政以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
这时的佛教雕塑,受到“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融合南北,出现了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面容清瘦,风神飘逸的佛教造像。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时期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达到高潮。龙门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包括卢舍那佛及弟子、罗汉、菩萨、天王、力士等一铺十一尊巨像。主像高17米,群像布局严谨,刀法纯熟。
佛像面容贴切近人,身体圆肥丰硕,笔意豪壮;菩萨细腰斜款、雍容华丽;天王、力士肌肉怒凸,神情雄武。
唐玄宗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时的造像,圆润丰腴,宽妆高髻,充满生命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圆熟与完美。唐代佛教雕塑最集中地体现在佛教石刻艺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