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赵顼)

【生卒】:1048—1085

【介绍】:

宋英宗赵曙之长子,宣仁高皇后所生。庆历八年(1048)生,赐名仲鍼。嘉祐八年(1063),封淮阳郡王,改名顼。治平元年(1064),封颍王。三年,立为皇太子。自幼怀恢复旧疆之志,常思改革历朝弊政,建立非常之功。四年正月,甫二十岁而即皇帝位。排除守旧派的反对,寻求革故鼎新之道,以挽救宋朝统治危机,熙宁二年(1069),任用王安石等,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次第颁行均输、青苗、农田水利、保甲、募役(免役)、市易、免行、将兵、保、方田均税等新法,以求富国强兵。更定科举之法,罢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考试士人;颁行三舍法,按年、按季、按月分别考试,以等次升舍,以利培养和选拔人才;弘扩太学,增置律学、武学、医学。诸州、诸路遍立学官,更新学制,建立“约束”。颁行王安石、吕惠卿等所撰《三经新义》作为学校教材和科举取士之依据。积极利用皇权,支持变法派,推动新政实施,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国家财政有明显好转,封建统治力量有所加强。但在抑制贵族豪强势力和调节社会关系等根本问题上仍与变法派王安石等人存在分歧,故在守旧派恫吓与豪强地主激烈反对面前,一再表现刚健不足,犹豫动摇,致使王安石两次被迫辞职罢相,影响了新政的顺利推展与收效。亲自主持变法后,渐失熙宁时锐气,把新政引向单纯增加财政收入和强化专制主义统治。元丰三年至五年(1080-1082),在王安石调整政府各机构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中央文官及其机构:以阶易官,颁行寄禄官新格,使中央文官的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一致;恢复三省六部制规模,充实其职能,而权力进一步集于中书;撤销省、部、寺、监等领空名的闲散机构,使其名实一致,各有定编、定员和固定职责;省并三司、审官院、审刑院等重叠机构,完善台谏制度,以求提高行政效率,节省开支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在位期间,任命王韶经营河湟地区,屡败吐蕃贵族军队,拓地二千余里,招抚大小蕃族三十余万帐,增置熙河路,威胁西夏右厢地区。元丰四年(1081),西夏发生政变,遂乘机五路出兵,企图一举荡平西夏。西夏实行坚壁清野,又决黄河灌宋营及切断宋军粮道,宋军大败而归。次年,又接受徐禧建议,于银、夏、宥三州交界处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无定河畔),西夏以倾国之师来争,宋又大败。又曾派兵反击交趾入侵,直抵富良江(今红河)北岸,逼近其都城交州(今越南河内),迫其乞降。与辽发生划界之争,屈从契丹贵族的无理要求,重划河东边界,弃地数百里。元丰八年(1085)病死,终年三十八岁。葬永裕陵(今河南巩县八陵村南)。谥号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庙号神宗。

上一篇:宣仁皇后(高氏)下一篇:钦圣皇后(向氏)
上一篇:宣仁皇后(高氏) 下一篇:钦圣皇后(向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