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乌孜别克族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709页(2666字)

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人口1.48万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3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0.08%。主要分布在伊宁、乌鲁木齐、塔城、喀什、莎车、叶城等城镇中,居住在农村和牧区的人数很少。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来源于14世纪后期金帐汗国的统治者乌孜别克汗,中国的《元史》则译为“月祖伯”、“月即别”。他是一个英明勇敢的君主,在西亚和东欧享有盛名,因此,西亚和东欧的人也用“乌孜别克人”来称呼他的部众,“乌孜别克”一词成了“英雄”的代词。15世纪前期,金帐汗国衰落,东部的白帐汗国地位日益显得重要,境内主要有钦察、克烈、乃蛮、阿尔钦,蔑尔乞惕、康里、朵豁剌惕等突厥部落和蒙古部落。1428年,白帐汗国的巴拉克汗被政敌所杀,统治权落入旁系后裔阿布勒海尔汗手中。阿布勒海尔汗对外穷兵黩武,对内贪婪残暴,部分民众不服,在巴拉克汗之子加尼别克和克莱的率领下,投奔东察合台汗国,被也先不花汗安置在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他们自称为“哈萨克人”,随即建立了哈萨克汗国。留居故地的人则被称为“乌孜别克人”。16世纪初,乌孜别克人乘西察合台汗国(又称帖木耳汗国)衰落之机,在昔班尼汗的率领下,南攻阿姆河中下游的撒玛尔罕、布哈拉、塔什干等城,占领了该地;而哈萨克人则返回故土,抢占了乌孜别克人的原居地,于是,乌孜别克人留居阿姆河流域,建立了乌孜别克汗国,其余的粟特、突厥、蒙古人很快融合于乌孜别克人中,逐渐形成了乌孜别克族,因此,乌孜别克族与哈萨克族含有不少相同的部落,如克烈、乃蛮。由于乌孜别克国境是“丝绸之路”的中枢,当地的古老民族粟特(唐朝被称为“昭武九姓胡商”)是“丝绸之路”最为活跃的“世界商人”,当地又有十分发达的农业,游牧的乌孜别克族人很快改营商业、手工业和农业,只有少数山区的乌孜别克族人仍旧从事畜牧业。因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观念很快被以地区为基础的人群观念所代替,他们不再标榜自己是什么部落人,而是称自己为“安集延人”、“塔什干人”、“撒尔罕人”。只有少数乌孜别克牧民仍旧记得自己的部落。因此,清朝则往往以来疆经商人数最多的“安集延人”,来指代乌孜别克人,偶尔也称乌孜别克族为“撒马尔罕人”、“塔什干人”。

明末清初,乌孜别克族人纷纷到叶尔羌汗国境内经商。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大批南疆的维吾尔族人被大、小和卓胁迫至巴达克山,又随大、小和卓家属迁居浩罕,或改称乌孜别克族,或与乌孜别克族人通婚,为乌孜别克族人同化。浩罕汗国归附清朝后,大批乌孜别克族人到新疆的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阿克苏、吐鲁番来经商,甚至在甘肃的肃州(今酒泉市)、兰州建立商业据点。他们输入洋布、火柴、糖果、眼镜、钟表等洋货,采购丝绸、大黄、茶叶、瓷器等新疆和甘肃的土产西运中亚。中亚的吉尔吉斯、哈萨克等族以吃肉为生。乌孜别克族人从甘肃祁连山区廉价收购大黄,西运后可得厚利。道光年间浩罕汗国统治者支持大、小和卓的后裔张格尔、倭里罕等在新疆南部作乱,乌孜别克族商人往往开城响应,清政府因此曾驱逐乌孜别克族商人,严禁大黄向西出口,不少乌孜别克族人因此返回安集延等地,另有不少则改称维吾尔人。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等率许多“安集延人”侵入新疆。不久,浩罕汗国为沙俄所灭,又有7000乌孜别克族人东投阿古柏军营,零散东来的更多。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匪帮,“安集延人”散居天山南北,也有不少改称为维吾尔族的,因此,乌孜别克族的实际人数不多。

乌孜别克族人因有粟特血统,善于经商。乌孜别克族商人集中在喀什、莎车、乌鲁木齐、伊犁和塔城,多为中等资金,办洋行或小本经营的人不多。他们对发展新疆的经济,沟通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乌孜别克族人的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其产品即为乌孜别克族商人的货源之一。因为资金较多,乌孜别克族人大多开设中型手工作坊,从事丝织、铜器加工、皮毛制品、棉纺织等行业,所织丝绸,所制铜器,都就地销售给维吾尔族,土棉布、皮毛制品则多输往中亚和俄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乌孜别克族商人和手工业者大都成了国家的干部和工人,有的知识分子则成为教师和文艺工作者。改革开放以来,乌孜别克族人从商者激增。他们集资经营,分工负责,有在广州、上海北京采购的,有在喀什、阿克苏销售的,信息灵通,手段灵活,利润大,发展快。个体商贩的资金和实力也相当可观。

少数乌孜别克族人从事牧业,他们总是与哈萨克族人生活在一起,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的尼勒克县、特克斯县,新疆东部的木垒县、奇台县。

在喀什、莎车、巴楚、阿克苏等地,有少数乌孜别克族农民,除极个别比较富有外,多数为贫农和雇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才得以改变。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15-16世纪的乌孜别克语以克普恰克(钦察)语为基础,与哈萨克语相同。19-20世纪,乌孜别克语深受波斯语、阿拉伯语、吉尔吉斯语、维吾尔语的影响,才与哈萨克语有显着差别,与维吾尔语比较接近。历史上,乌孜别克族人曾应用过回鹘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察合台文。后来的乌孜别克文也是一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由于新疆的乌孜别克族人长期与维吾尔族人杂居在一起,共同生产和生活,经济上和文化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而乌孜别克族人大多讲维吾尔语,使用维吾尔文;乌孜别克族牧民则因长期与哈萨克族共同游牧,又讲哈萨克语,使用哈萨克文,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反而退化不用了。

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节日、日常生活、婚姻、丧葬都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按其教规和教法办事。新中国成立后,有些封建落后的教规教法才被废除,开始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行事。

乌孜别克族以能歌善舞而着名,乐器大多与维吾尔族相同,其传统音乐的音色和音律也与维吾尔族相近,可见乌孜别克音乐和维吾尔音乐有着长期互相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乌孜别克族也有自己的大套曲——木卡姆。乌孜别克的舞蹈姿态轻快优美,动作多变,以旋转快速着称,有古代传统的康国胡旋舞和胡腾舞遗风。

上一篇:乌毋主可汗 下一篇:乌珠留单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