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保安族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63页(1600字)

甘肃省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因绝对人口多数聚居于甘肃省境内,故一般认为保安族是甘肃省独有民族之一。甘肃省保安族人口为11069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占全国保安族总人口的90.6%。主要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之大河家乡,刘集乡一带,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保安族在甘肃的历史只有一百余年。大约在清咸丰末年和同治初年,保安族自青海同仁地区举族东迁而进入甘肃境内定居。1950年,国务院根据保安人自己的意愿而定名为保安族。关于保安族的族源,因历史文献记载很少,所以在一个时期内,对族源的研究众说纷纭,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一般认为:保安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与回、藏、汉、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而形成的民族。保安族原聚居于青海同仁地区。同仁地区自元代就成为交通要道,元初就驻扎有“探赤军”。明代万历年间,在同仁附近修筑保安城堡,并设“保安营”,保安族之形成,当与此相关。明末清初,保安族在同仁地区形成尕沙尔、保安和下庄为中心的“保安三庄”。清咸丰末年至清同治初年间,保安人举族东迁,先至青海循化,3年后至甘肃境内的大河家地区,形成了大墩、甘河滩和梅坡为中心的新“保安三庄”,另有部分居住于刘集等地,形成了今天保安族的聚居格局。

在定居大河家以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保安族社会经济虽然比东迁以前有了一些发展,但一直处于地方军阀的统治之下,人民群众生活贫穷而艰难。但保安族人民具有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曾以不同形式参加过各族人民的反封建统治的斗争。在打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中,保安族战士曾贡献过宝贵生命。历史上,历代统治阶级不承认保安族为一个独立民族,而称其为“保安回”,保安族人民则自称“保安”。新中国成立后,保安族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真正的主人。1952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承认保安人为一个单独的民族,并命名为“保安族”。1981年10月,保安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保安族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全面发展,迅速提高,发生了巨大变化。

保安族主要经营农业生产,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豆类及油料等。在保安族聚居的积石山县,还有山林草坡,是天然牧场,当地的保安人宜农宜牧,松、柏、桦、杨等山林有一定的蕴藏量。该地盛产瓜果,尤以“蛋皮核桃”闻名于省内。除农业生产外,保安人还从事副业和手工业生产。经商是部分保安人的传统职业,以贩运、皮毛、山货等为主。而手工业生产除木工、冶炼、石工外,更以制作富有特色、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保安腰刀”而闻名于世。保安人的制刀工艺已有百年历史,唯生产方式以家传和家庭作坊为主。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比较接近东乡语、土族语。保安人民大多兼通汉语,并以汉语文为社会交际工具。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遵奉哈乃裴教法。其中有新教、老教之分。本世纪初,甘肃省由保安族自创“崖头门宦”、“高赵家门宦”,现大多数群众都分属这两个门宦。保安族人民在政治、生活、经济、文化等领域受伊斯兰教影响很深。保安族在历史上虽然缺少书面文学艺术方面的记载,却蕴藏有丰富的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和艺术,至今在群众中传承着有关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故事、民歌和谚语。保安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民歌领域内,对西北各族人民所喜爱的“花儿”、“宴席曲”等,发展创造,形成了具有保安族特色的“保安族花儿”、“保安族宴席曲”。保安族服饰具有本民族特点和西北诸穆斯林民族共有的特点。保安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家庭基础稳固,婚礼热烈、壮观而又节俭。节日有尔德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行土葬,提倡速葬。

上一篇:班昭 下一篇:搬新娘
分享到: